歷史研究通常有個規律,那便是開創者經常對於各個問題提出大方向上的粗略意見,後來者則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探討。在這個具體分析探討的過程中,前人的觀點很可能被推翻。但可惜的是,對於多數人而言,開創者的名氣往往更大,提出的觀點也更有名,所以依然會有許多人抱著早已過時的觀點當做是真理。
諸葛家族的龍虎狗
我的主張是,對於任何歷史問題不應該用粗略的眼光去看待,盲從名聲大的觀點,而是針對具體問題用已有資料進行具體分析。
諸葛家龍虎狗的故事也算是老生常談,它並不是某個學者提出的,而是出自世說新語。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世說新語不是什麼正經的史料,而是魏晉南朝時期文人名士之間的談資。這個故事的起源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猜測的是,龍虎狗這樣的說法來自於後世文人的創作。那麼站在藝術加工的角度,就可以理解為何被拉來和諸葛亮、諸葛瑾並列的並不是兩人真正的兄弟諸葛均,也不是地位更高影響更大的諸葛恪,而是有點八竿子打不著的諸葛誕。因為這個故事創作的初衷便是為了顯示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都有身居高位的人,而順著這樣的思路反過來得出諸葛家族三頭下注就有點倒果為因的意思了。
諸葛亮
況且諸葛家族在曹魏仕官者不止諸葛誕一人,除他之外還有諸葛璋、諸葛虔、諸葛緒。雖然世說新語裡說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從弟,但從活躍時間來看,諸葛誕更可能和諸葛恪是一輩的人。而諸葛璋在曹丕時期官至謁者僕射,還曾寫信勸降諸葛亮,由此可見,從年輩上看,諸葛璋更接近諸葛亮。起碼在曹丕眼裡,諸葛璋和諸葛亮的關係要比諸葛誕和諸葛亮更為親近,否則他應該讓諸葛誕去寫這封信,因而世說新語讓諸葛誕和諸葛亮兄弟並列怎麼看都是強行組合。
所謂分頭下注這種事,也並不能說完全是歷史愛好者們的腦補,因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類似的行為。
王浚屢以手書召邃兄暢,暢欲赴之,邃曰:「彭祖刑政不修,華、戎離叛。以邃度之,必不能久,兄且盤桓以俟之。」暢曰:「彭祖忍而多疑,頃者流民北來,命所在追殺之。今手書殷勤,我稽留不往,將累及卿。且亂世宗族宜分,以冀遺種。」遂從之,卒與浚俱沒。
但游暢和游邃兄弟是經過商量和安排之後才完成了下注的工作,而諸葛亮等人則似乎並沒有看出任何有計劃的行動。
諸葛兄弟南逃在興平年間,這時諸葛亮是個不滿15歲的少年,諸葛瑾也才剛剛弱冠,如果腦補這倆兄弟是在下注,那我只能說你是少年漫看多了,要做決定也只能是由他們的叔父諸葛玄來做。諸葛玄最初投奔袁術,然後投靠劉表,而諸葛瑾和他們分道揚鑣去了江東。
說諸葛玄在為家族謀生計沒什麼問題,但諸葛瑾的行為除了避難看不出什麼其他端倪。彼時江東為揚州牧劉繇管轄的地盤,孫策正在謀劃渡江,且只是袁術手下的一名部將,諸葛瑾在江東遊曆數年沒有出仕,直到孫權繼位後才被孫權的姐夫所推薦。難道說諸葛瑾在多年前就算到孫策會成功渡江,然後掃平江東,脫離袁術,最後其家族建立國家稱霸一方?如果諸葛瑾真這麼神算到了這些,那他更應該在孫策還未渡江時就前來投奔,而不是在江東四處遊歷。
很多人覺得不自然的地方在於諸葛瑾為何會與弟弟和叔父分別。我看到過一個解釋,認為諸葛瑾的後母與諸葛玄是叔嫂關係,住在一起並不合適,所以只好讓已經成年的諸葛瑾來照顧她,而尚未成年的諸葛亮姐弟幾人則跟隨諸葛玄。
諸葛瑾
諸葛玄投奔的袁術是其遊學京師時的朋友,還是當時的有力諸侯,隨後投奔的劉表也一樣。如果非要說下注,那諸葛玄應當是把注下到了袁術和劉表的身上。至於若干年後荊州來了個劉備,而劉備最後又建國稱帝,這不可能在諸葛玄當時的預測範圍內。且諸葛亮追隨劉備時諸葛玄已死,因而追隨劉備完全是諸葛亮的個人行為。
至於出仕曹魏的諸葛一族,有關他們的記載實在太少,除了諸葛誕之外全都是史書里的龍套角色。諸葛誕在曹丕時期擔任尚書郎,他出仕的時間可能在曹操末期。在人家已經三分天下其有二時才出手算什麼下注?所以即使諸葛誕的家族存在下注,這個下注者也不會是諸葛誕,而是諸葛誕的長輩。
再分析諸葛誕的其他資料,他也不會和諸葛亮年齡相仿,否則一個六十多歲和夏侯玄等人交友齊名、七十多歲養死士自保的傢伙畫風也過於清奇了。諸葛誕的女兒嫁給了227年出生的司馬伷,兒子和236年出生的司馬炎有交情。相比181年出生的諸葛亮和174年出生的諸葛瑾,和諸葛誕年歲相近的應該是203年出生的諸葛恪。
分析到這裡,結論也就差不多出來了。
諸葛亮兄弟隨叔父諸葛玄南逃,諸葛玄先後找了舊時好友袁術和劉表作為靠山。因為家庭特殊原因,諸葛瑾選擇了不同的避難路線,並在後來出仕了占領江東的孫權,諸葛亮則在諸葛玄死後出於個人意願追隨了依附劉表的劉備。諸葛誕一家記載較少,懷疑是其家族長輩或其本人成年後在曹操末年控制的朝廷出仕,之後憑藉其交遊關係和個人才能在曹爽及司馬父子執政時期顯達。由於因緣際會,各自在魏蜀吳出任高官的三名諸葛家族成員在後世獲得了龍虎狗的稱謂。
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