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耿湋《秋日》,憂悼於心,所見處處可哀

2019-09-24   聆思贅言

反照入閭巷,憂來與誰語?

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

——唐代:耿湋《秋日》

短短二十字,刻畫了一個秋日黃昏,極荒涼、極蕭條,極寂寥的淒清、瘮人之境。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疑似模仿了這個情境。乍讀之,只覺得「憂來與誰語」一句,在整體中感覺有些不妥帖,有「亂入」之嫌,顯得「出詩」。如果將這句,也換成寫景,比如歸鳥之類,將會更完美。

詩中描繪的空寂、令人悚懼恐惶的環境,也是詩人當時的心境。然而能夠靜靜地寫下這樣一首詩,說明當時還是足夠淡定的,能夠抑制住內心的寂寞、恐慌。「反照入閭巷」,這個時候本該是見著「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情形,然而卻「古道無人行」,一個人影也見不到,非常淒清、寂寥。閭巷是人群居住之地,並非離群索居的山林,然而人都去了哪裡呢?「秋風動禾黍」,禾黍猶在,沒有田間勞作的人,只有秋風自來去。人們應該放棄了這個地方,逃離在外。必然是因為近來發生了戰亂,人們避禍,遠徙他方。令人聯想到古人常說的「黍離之悲」。

《詩經·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人看到王室的傾覆,而發出哀悼之聲。耿湋這首《秋日》,所表達的大概也是同樣的情感。安史之亂的爆發,許多城市落入賊人之手,人民流離,無以聊生。銅駝已在荊棘之中,使人悲感浩嘆。既有傷悼,也有優思。由此也可知「憂來與誰語」這句的含義所在,正是化用,《黍離》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心中之憂,憂身、憂民、憂社稷,只是無人問,更無人可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