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太上隱者《答人》,山中無曆日,隱者自怡悅

2019-10-17   聆思贅言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唐代:太上隱者《答人》

「道隱無名」,太上隱者才是真正的隱士,不求名,亦不求人知,世上也沒有留下他的名字。這一首詩,不過是回答人的話語。隱者本也無意把它當成詩,不過是用語言順口說出自己的志趣,如佛家的偈語,豈有意為詩,恰好是詩的形式,而居然恰好合乎詩。聽他回答的人,剛好也喜歡他的回答,羨慕他的隱逸之趣,於是記誦下來,當成詩而流傳。如果沒有這個問答,也就沒有這四句詩被世人所知,也不會有人知道有此太上隱者存在。

古代留有名字的隱士也有很多,成為隱士的緣由或各有不同,但是既為隱士,隱士也有隱士的準則。隱士的生活,自與凡俗的熙熙攘攘之狀不同。塵世之人,雖然沒有做過隱士,也沒有做隱士的念頭,但是對隱士也有一定的認識。如太上隱者那樣,臥松樹下,枕著石頭而眠,長年在山中,不計曆日,不知年月,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非常符合隱士的特徵,是真的隱士無疑。

詩中,可以看出,太上隱者對自己隱居的生活可謂非常愜意。無拘無束,無牽無掛,唯適己意,悠悠度日。塵世的人見了,也頗生羨慕之心。雖然塵世的人,可以與之接近,可以與之對話,但是又覺得相隔那麼遠,可羨而不可及,可致而非所求。正是有著不同的追求,各自安於自己的生活,彼此有可羨之處,而斷不願意相互交換。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這一聯,深得隱士隱居之三昧,含有不盡之意。也只有隱士能不為曆日所限,逍遙山中,不管年月。真是隱者之語,非塵世間凡俗詩人所能道,所以也歷來被人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