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唯珈
人怕傷心,樹怕傷根。
森林是一個國家的生態基礎。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後,人類對森林的干擾和破壞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息。
時至今日,地球上完全沒有被人類干擾的森林已所剩無幾。作為尤為珍貴的原生態森林,天然林更是長期遭受各類「打擊」與「傷害」。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目光再度投向了這片廣袤的原野。
當記者問及該《方案》能否有效逆轉天然林的不良現狀時,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臧潤國嘆了一口氣:「我國天然林生態系統遭受了多年的干擾破壞,如今早已『千瘡百孔』,想要整體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傷痕累累」的天然林
臧潤國從事林業科研工作30多年,長期投身天然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植被恢復研究。
談及這一美麗而又脆弱的生態系統,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經濟價值高,天然林被嚴重「傷害」,資源過度利用現象層出不窮。
天然林,又稱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與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所形成的森林。
比起那些純「人工培育」的後天產物,這片未經斧鑿的生態系統生物鏈條完備、生物多樣性豐富、群落結構複雜、生態系統功能強大,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屏障作用。
然而,其長期發展卻不容樂觀。
例如在海南島,上世紀50年代前的刀耕火種和後期森林採伐導致大面積的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特別是多次反覆的刀耕火種,不僅導致森林直接消失,而且熱帶地區的強降雨使得殘存的森林土壤流失,森林恢復速度極為緩慢。
殘存老齡林面積的減少進一步降低了生態功能關鍵樹種在次生林中的建立和更新速度,從而抑制了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和發揮。
而位於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天然楊樹林,被譽為世界楊樹最大的天然基因庫。
由於長期放牧割草的嚴重干擾,這片珍貴的「基因林」不能完成天然更新過程,目前殘留的只是沒有「幼壯年」後代、近乎枯竭的單層「老頭樹」林。
「調查中我們比較了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發現次生林在美觀度、組成、結構、功能等方面都遠遠低於原始林。」臧潤國表示,天然林保護修復刻不容緩。
修復之路困難重重
近年來,儘管國家加強了對天然林的保護措施,但是在臧潤國看來,天然林的修復還面臨著眾多挑戰。
「一般的天然老齡林,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始生態系統,至少需要100年甚至200年以上時間才能恢復。目前我們僅僅用了10~20年讓這片森林休養生息。」臧潤國說,由於過去受到的「傷害」過大,天然林恢復的速度、質量和方向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簡言之,想要徹底撫平這些生態系統的「傷口」,很難;想要讓它們重回往昔風貌,更難。
缺乏科學的保護措施就是首要的難題。臧潤國介紹,天然林分為原始林、次生林和疏林三類,按照不同的森林類型、干擾方式、恢復階段、立地狀況以及當地的社會經濟和資源條件,需要對它們分門別類地制定保護恢復方案。
由於天然林自身的複雜性,比人工林治理難度要大得多,需要科學家對天然林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對症下藥」。
「目前業界出現了兩種極端說法,一派認為天然林是原生態的,放任它自由生長恢復即可,不需要採取任何人為措施;另一派則反之,要求完全按照人工林的經營方式,對天然林採取各類措施嚴加管理。」在臧潤國看來,這兩種並不科學的態度導致了部分執行手段的偏激。
其次,鑒於天然林生態系統本身的複雜性和恢復的長期性,動態的恢復和管理措施至關重要。
這需要相關部門針對森林演替的自然規律和不同恢復階段森林生態系統特徵,採取相應的經營措施。
「制定動態的保護修復政策、研發動態的經營技術,是我國天然林保護與修復工程中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題。」臧潤國說。
此外,考察發現,基層人員往往對天然林並無深刻的保護意識,僅僅理解為「採伐完畢後再植樹造林就是恢復天然林了」。
這種長期不合理的粗放經營方式,對天然林的保護和恢復極其不利。
臧潤國表示,各類生態系統都需要一個長期有序的維護機制,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需要優化管理。「短期就想見效益的修復思路需要根除。」
「傷口」該如何癒合
多年來,人們對天然林從過度採伐到全面保護,經歷了理論和實踐逐步深化的過程,此次出台的《方案》提出了「天然林保護+修復」的雙重措施,有望緩解當前困局。
在臧潤國看來,想要癒合天然林的「傷口」,首先要消除各類干擾破壞因素,如人口、經濟、社會壓力等,給國有林場或天然林區職工提供生活保障,加大補償力度;其次要優化天然林林分結構,改造樹種生長環境。
特別要強調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使之向頂級群落或原始林方向發展。
他認為,國家此次出台的《方案》有兩大亮點。
一是加大了對「修復」的重視。
臧潤國表示,由於天然林遭受「傷害」嚴重,過去國家一直通過系列政策手段和生態補償進行保護,以阻止其進一步惡化。
而本次《方案》頻頻提及「修復」一詞,說明接下來國家要將重點放在人為促進天然林的恢復速度和恢復質量等方面。
二是用制度確立了將我國天然林保護修復作為一項「長期」工作。
《方案》指出,天然林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任務,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事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一代代抓下去。
「這表明了國家對修復天然林堅持不懈的決心。」臧潤國表示,天然林資源及其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若在將來消失殆盡,受到損害和報復的不僅是我們這代人,還會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需求。
無論從生態效益增長、國土安全保障,還是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發展考慮,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華大地才能海晏河清。
《中國科學報》 (2019-07-30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