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和我訴苦,網站的流量太低了。其言下之意就是說,網站不出銷量,主要原因還在於沒有流量,我相信這是許多做電子商務的主流認識。沒錯,流量是很重要,但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流量並不一定意味著銷量。
在傳統營銷領域,我們預測銷量,通常都會用到一個相對精確的數學模型:銷量=終端數量*均客流*成交率*客單價*均購買頻次。如果借鑑到電子商務領域,我們大體也可以這麼斷論:成交率和客單價,是衡量一個B2C網站是否賣貨的關鍵指標。
具體怎麼做?還得繼續從傳統營銷中尋找方法!
上個世紀末,以舒蕾為代表的國產日化系,在挑戰寶潔的廣告壓力時,曾總結出一套非常有效的終端決勝理論:店進得好,沒有好的陳列,沒銷量;有了好的陳列,沒有好的導購,沒銷量;有了好的導購,沒有好的攔截推介,還是沒銷量。
借鑑到B2C,就四步:生動化、訴求、承諾、交叉陳列。我們平均1:6.5的ROI,我們2010年平均3.7%的成交率,就是這麼借鑑出來的。
在實體零售中,我們通常會根據顧客行為,把客流分成三大類:櫥窗客流、瀏覽客流和深度客流。
櫥窗客流指的是經過售點門口,並留意到了售點櫥窗,但沒有進店的那部分客流;進店做了短時間的停留,粗略瀏覽了部分產品的客流,則歸屬瀏覽客流一類,在這一類中,又會根據消費者是否觸摸產品,分為無接觸瀏覽客流和淺層接觸瀏覽客流;而那些進行了試穿、試用的客流,則屬於深度客流,深度客流往往處於購買的臨界點,在進行適當的導購服務和促銷刺激後,通常很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強化櫥窗店頭的吸引力,最大程度上把櫥窗客流吸引進店,通過主題陳列讓進店客流,成為淺層接觸瀏覽客流,通過導購服務,再讓其成為深度客流,並最終實現銷售。這裡面所涉及到的所有功課,在現代零售學中稱之為「終端生動化」。
以此映射至B2C,要提高網站的成交率,第一步就是最大程度上降低網站的跳出率。網站的跳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屏跳出(櫥窗客流),還有一種是二屏及以下跳出(無接觸瀏覽客流)。
要想在打開網站的第1秒鐘,就粘住消費者的眼球,首先是清晰地告訴了消費者,你是賣什麼的;其次是在首屏儘可能展示,高關注度高需求性的商品,展示商品的需求面越廣越好;最後就是首屏展示的商品,要求儘可能的有誘惑力,設計的誘惑力或者價格的誘惑力。
試想一下,當我們進入一家陌生品牌的專賣店時,一定已經從店招上,知道了這個品牌是賣什麼的,而且也一定是被櫥窗展示的商品所吸引進去的。
消費者既然已經被一屏吸引,並開始往下瀏覽,那為什麼還會從二屏及以下跳出呢?拋開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因素,顯而易見,陳列出了大問題。
陳列,究其目的和類型可分兩種,一種是情景式主題陳列,還有一種是標準化在架陳列。
情景陳列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能自覺對號入座,產生情景化聯想,聯想自己擁有以後的效果,其目的在於激發需求,這一點,宜家的樣板房堪稱經典;標準化在架陳列,則是為了體現品類的系列化,和款式的豐滿性,量販式賣場,則屬於典型的標準化在架陳列。
以此為參考,縱觀目前的B2C網站,其首頁二屏以下的商品陳列,犯的錯誤基本相同:
1.產品表現缺乏情景式體驗。
B2C們的產品表現,越來越寫實,越來越偷懶了,商品、商品、商品,除了商品還是商品,沒有使用展示,沒有場景模擬,沒有情感慾望,甚至連模特都懶得用了。要知道消費者想購買的,並不是商品,而是從特定的商品中,期望獲得的使用價值、情感價值。
關於情景式陳列,B2C們倒還真的要虛心學習一下,淘寶的那些女裝小店們,麻豆+街拍,消費者的自我代入感十足。
2.款式陳列不夠豐滿。
實話說,大部分B2C網站首頁的品類陳列,相當之混亂。可能是因為產品線長了,款式多了,於是大家恨不得每個類別都挑一款,堆在首頁上,生怕消費者錯過了什麼。
這種貌似面面俱到的品類陳列方式,極大地削弱了單個款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首頁女裝區有10個產品陳列位,堆上諸如長裙、短裙、罩衫、弔帶衫、熱褲十個不同類別的產品,它的點擊情況,一定遠遠低於,只放上三個類別,每個類別曝光三到四款產品的方式。
在實體零售中,按類別集中陳列,單一類別的款式越豐滿銷售力就越強,已經被證明是一條基本陳列原則。
生動化陳列如期調整了,可為什麼還是會有一部分消費者,到了你的網站後,依然選擇了跳出?拋除價格因素外,原因大概只有一個:對你所供應的產品,消費者暫時沒有需求。
這是一個很客觀的回答,但也折射出目前B2C領域最大的尷尬——大家都是在直勾勾地賣貨,而不是在賣需求。
賣貨其實很簡單,商品、價格,比誰的花樣款式更多,比誰的價格更便宜。對於那些剛性需求的商品而言,這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畢竟消費者都是帶著需求、揣著錢包來的。譬如3C類產品,只要你賣的是全網最低價,又能保證是正品,而且售後也有保障,消費者自然會買你的單。
但對於那些彈性需求的商品呢?許多情況下,這些商品的消費需求往往是隱性的,可能連消費者自己都不清楚,她為什麼會在瀏覽這些商品,或許僅僅是閒著無聊打發下時間罷了。顯而易見,這時候光靠產品+價格,很難賣得出去貨,平鋪直敘的產品曝光,換來得就是居高不下的跳出率。
唯一能改變局面的,就是引導消費,通過對消費者潛在需求的把握,明確每個品類能提供給消費者的利益和價值,繼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這就是訴求!
我們推過一個品類——磨毛面料的床上四件套,定價549元/套。按照B2C們的主流做法,就是在首頁拉個廣告位,產品特寫,再標註文案:冬季必備,磨毛四件套,549元/套。
但如此赤裸裸的表達,不見得能賣貨,一來是產品單價已經在挑戰網購的心理上限,二來磨毛面料在網購的年輕小白領中,認知普及率太低。
我們試想著或許可以拋開產品,和消費者做需求的溝通。於是在11月的第一波推廣中,我們著重強調產品的價值體驗:「被窩不再冷颼颼——你從未享受過的磨毛柔暖四件套來了」,產品上線伊始,出貨相當凌厲。
兩個月後,當銷售開始會回落時,恰逢年關,我們又嘗試著調整訴求方向,從自用市場轉而進攻禮品市場:「爸媽的被窩暖和麼?——他們從未享受過的磨毛柔暖四件套來了」,出貨量V型反轉。
短短3個月時間,磨毛四件套單品銷售貢獻逾千萬元,平均成交率一直維持在5%的高位。
奧格威說:不要賣牛排,要賣煎牛排的滋滋聲。B2C們,對此有何感想?
在B2C領域,有一個營銷參數,一直被大家所忽視,那就是決策周期。
所謂決策周期,指的是消費者從註冊成為會員,到第一次嘗試性購買之間的時間間隔(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辦法,計算出某個消費者從第一次登陸網站,到第一次嘗試性購買之間的間隔,則決策周期的數據會更精確)。
決策周期的統計價值,在於量化評估了B2C網站的品牌信任力。
為什麼消費者從看中一件商品,到最後下單購買,需要長達數天的決策思考?為什麼實體消費時,卻很少看到扭扭妮妮猶猶豫豫,在專賣店門口徘徊糾結數天的情況。究其根本,還是在於信任缺失。
有些人會想,決策周期長就長吧,反正消費者遲早都會在我這買的,不是今天買,就是明天買,沒什麼損失。
事實上損失大了去了。
一切購買行為的決策基礎,一定是衝動。我們為什麼要做生動化,為什麼要搞促銷,為什麼要極盡一切包裝之能事,目的只有一個:讓消費者衝動起來。
知道為什麼賣場要開那麼多的收銀台?就是為了防止消費者在等待收銀的過程中,把剛才衝動購買的商品,從購物車裡拿出去;知道為什麼商場的導購,永遠都是很積極的代你去買單?不是服務意識上去了,而是怕你在走向收銀台的那十幾米路中,冷靜了,反悔了。
所以,越長的購買決策周期,對於B2C們而言,就意味著越多的客戶流失,他們或許會忘記了這個網站、這件商品,或許一覺醒來已經不覺得那件商品的好了,或者他們已經在別的網站衝動了一把,等等。消費者就好像沙子,不經意間,從你的手指間流走了。
如何在最大程度上,讓那些已經衝動起來的消費者,縮短決策周期,馬上提籃出價?辦法也只有一個:承諾!大膽而真誠地承諾!打消他所有的信任障礙!
你敢承諾,我就敢買!
關於單位消費者價值最大化,傳統營銷經典中有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終身貢獻,還有一個是單次貢獻。如果說終身貢獻,是由產品線寬度、產品品質、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綜合因素決定的話,那麼單次貢獻,則直接考驗網站的銷售力,推大單的銷售力。
推大單對於B2C的價值,可不僅僅在於那點銷量貢獻,更重要的是,它幾乎可以左右B2C們的贏利空間。只要客單價足夠高,並且產品毛利率適當,使得單位訂單的毛利,能大於單位訂單的生產成本、廣告成本、運營成本、和所分攤的管理成本,B2C們應該斷然不存在贏利的困局,至少我們兩年前在上線大半年以後,已經開始結構性微利了。
推大單的方式通常有三:
第一種,組團立減。這種方式充分利用了網購小白領們,在辦公室里的小圈子,1件原價,2件9折,3件8折……只要有價格誘惑力,且數量門檻不太高,小白領們是很願意在辦公室組織小團購的。
第二種,滿額促銷。這種方式比較好操作,全場滿200免運費,滿300送禮品等皆屬這個範疇。千萬不要小看這種簡單的滿額促銷方式,它對提高客單價的效果,簡直稱得上是立竿見影。
第三種,組合推薦、捆綁促銷。這種方式比較考驗產品經理們對市場的洞察力,什麼加什麼立減多少元,什麼加什麼立送什麼禮品,形式很簡單,難的是這兩個相互捆綁的商品,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兼顧產品的關聯性,和消費者的組合需求性。順便說一句,目前B2C們通用的「買了還買了,看了又看了」推薦系統,普遍採用系統自動計算,缺乏人為的引導和干預,效果實在很一般。
總之,加強生動化,降低跳出率,強化需求引導,再藉助點促銷的槓桿作用,把網站的基本功做紮實了,銷售倍增其實並不難。
文 | 百曉生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不作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