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古往及今,蓮花清白、高潔的品質,一直是賢人君子所心嚮往之的境界。然而身處如今社會,我們所要經受五欲六塵的阻撓,是要遠勝於古人的,若是自身不具足深厚的智慧、道義,是很容易被社會所染污同化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千奇百怪,無所不有」,要知道,世間沒有天生的惡人,很多人由善轉惡,往往就是潛移默化受到外界不良的影響。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有些做盡惡事的人,依然是名聞利養都具備,過得不亦樂乎,這是何故?在佛家來言,因果尚要通三世,甚至有些善惡業,縱使百千劫,果報還要自受。所以,我們看待世態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只在意現狀的曇花一現,要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遲與來早」,多行不義,必是要遭受到厄運。
那麼在世間,我們如何才能不受塵世俗情的侵蝕呢?唯有不斷長養自身的智慧、德行,長時受儒釋道聖賢文化的薰陶。而在我們華夏萬千的典籍中,人人都應研讀的一部深邃經典,便是《易經》。《易經》是我國最古老一部哲學著作,被後世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的文義極其古奧,被稱之為上古奇書,尤其是深受孔老夫子的推崇,孔子晚年醉心於讀《易經》,愛不釋手,把編《易經》的牛皮繩子都磨斷了三次,這便是「韋編三絕」的出處。如下是我自《易經》中摘錄的三句話,做些淺薄的心得分享,相信大家若能領悟,人生必可以少走彎路,福報與日俱增!
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釋義:君子修德,日日精進,無一息之間斷,警惕不已,猶如險境在側,如此則沒有災殃。
這句話,出自《易經》的乾卦,干字取其「生生不息」之意,可以喻意為道德品行極高的君子。在《中庸》中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古人的眼裡,是格外強調慎獨、警惕意識的,因為無論是在古時亦或現今,我們每天都要遭受形形色色的誘惑,尤其是心中惡念、輕慢、嫉妒等負面情緒,若是不加以警視,隨時都有可能顯現出來。很多的人做出違法亂紀之舉,究其原因都是被心中的邪念附體,成了慾望的提線木偶,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在著名勸善書《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中,便有記載到俞凈意公一生行善不少,但是卻不自知對治邪念,雖有善舉,但卻無真誠懇切的向善之心,最終落得窮困潦倒、晚年悽慘的下場。所以,我們若要改造命運、求得福祿,一定要牢記「斷惡修善」之理,不僅要大力行善,還要學會斷除心中諸惡念。
二、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釋義:龍飛到了過高的地方,必將會有悔悟,因為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易經》中,有兩個詞用的特別好,那就是潛龍勿用和亢龍有悔。潛龍勿用意在告誡我們,要懂得積蓄自己的能量,有多個層次的含義,用在強健身體方面,是欲不可縱、縱慾成災的意思,不可過早的放縱慾望,要懂得戒色保精的道理。而在待人接物方面,潛龍勿用則是藏巧於拙、收斂才能的意思,若是太過彰顯,必會使人不喜,前途受阻。
在自然景觀中,有一個亘古不變的現象,那就是:「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太陽到中天就會向西偏移,月亮盈滿後就會虧缺,可見,世事往往都有盈滿虧損、物極必反的道理。同樣,亢龍有悔也是在向我們揭示要始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萬不可有輕慢驕縱的想法,要知道有時的自我感覺良好,不過是欺人的表象,德行配不上身居的高位,必然會在某個時候跌落下來,摔得很慘。
作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為了時刻警示自己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特意將自己的書舍取名為「求闕齋」,即讓自己不要有自傲得意的念頭。曾國藩最終可以官運亨通,甚至被後世稱之為半個聖人,在立功、立德、立言做到三不朽,與他謙虛低調、如履薄冰的做事態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三、閑邪存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釋義:為人處世,內心要一直摒棄惡念而存養真誠,行善於世而不誇耀,德行博大而能感化人心。
民國高僧印光大師有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是說要以崇敬的心來為人處世,遵循社會的倫常道德。閑邪存誠則是讓人保持正念,不受貪嗔痴等邪念的染著。世人都尊崇真誠坦蕩的君子,而厭惡鬼祟的小人,正如《論語》中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無論是在事業,還是在家庭中,我們都應時時懷著真誠心來待人,若是心中沒有正念,對人虛情假意,自己亦是難有好的果報。
古語云:「教子教孫須教義,積善積德勝積錢。」遺錢給子孫,終有花盡的時候,而若是懂得行善積陰德,則是為子孫留下了綿延不盡的餘慶。在古時候,人們是很有積善意識的,「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君子行善於世,尤為的低調內斂,不敢有絲毫自誇炫耀的想法,所以積累下了很深厚的陰德。而今人往往是混沌度日,活得很累很自私,這點是當下的我們非常值得反思的。
在《易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有寬厚的德行和博大的胸懷,如此才能接納萬物,以自己的德能造福更多的人。一個人所處的地位越是崇高,所需具備的德行應越是深厚,若是自身的德行難以承載所處的位置,必然會有禍患發生,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不得不讓人時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