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該去哪裡買房?研究下這個廣州南沙灣小灣區

2019-07-30     大灣區房產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上周四深夜出爐,為了貫徹落實今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任務細分為100個小目標,並一一對應相關職能部門。

關於各大城市的定位和利好,媒體已經有很多解讀,這裡就不再贅述。相比而言,我更關心的是錢的流向,畢竟這個才是實打實的動向。

看了此次行動計劃以及之前的大灣區規劃綱要,我有一個總體感覺,一切有利於灣區城市互聯互通的項目都會優先安排,而各大城市目前的空間布局,以及大灣區最燒錢的那些基礎設施,都有一個共同的去向,那就是我常常講的珠江口。

先來看看珠江口兩岸都在布局哪些超級工程?


此次「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啟動獅子洋通道(南沙至虎門)、伶仃洋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這意味著珠江口又將新增兩條公路跨海通道。

根據南方都市報此前的報道,獅子洋通道位於虎門大橋和南沙大橋(虎門二橋)之間,連接廣州南沙和東莞沙田。政府採購網顯示,今年1月,省交通廳已經發布獅子洋通道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項目招標公告。

伶仃洋通道很可能是此前深圳和珠海方面設想的深珠通道。根據初步設想,深珠通道選址位於港珠澳大橋與深中通道之間,為公鐵兩用橋。通道起於深圳前海,跨越伶仃洋至珠海唐家北邊界,向西延伸至台山。其中伶仃洋大橋長46.5公里,西延線長81.8公里。大橋建成後,深圳至珠海的時間可縮短至半小時以內。


如果再加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珠江口將擁有8條跨海公路通道,從北往南分別是黃埔大橋、蓮花山過江隧道、南沙大橋、獅子洋通道、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深珠通道、港珠澳大橋。

如果再算上已建成的廣深港高鐵、建設中的深茂鐵路(虎門大橋和深中通道之間)兩條鐵路通道,未來的珠江口至少擁有10條跨海大通道。可以說,珠江口路橋的數量和投資額,已經遠遠超過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也超過國內的長江口和杭州灣。




長期以來,珠江口兩岸之所以發展不平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路橋不通,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前,諾大珠江口只有一條虎門大橋硬撐了近20年。

相比長江口和杭州灣,珠江口的互聯互通一直做得不好,這幾年才開始集中發力,等到10條跨海通道全部建成之後,珠江口兩岸的不平衡格局有望得到改善,珠江西岸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的空間布局。

我發現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一個名字中帶「灣」的新區,比如佛山的三龍灣、東莞的濱海灣新區、江門的大廣海灣經濟區。這些「小灣區」都是為大灣區量身定製的發展平台,將成為各大城市財政資金的主要流向。

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感知到各大城市在空間布局上已達成了高度共識,並依次出現了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香港大嶼山、東莞濱海灣新區、佛山三龍灣、中山翠亨新區、惠州大亞灣、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肇慶新區至少10個和珠江口有關的「小灣區「。




廣州南沙灣


廣州早在10多年前就已提出「東進南拓」的戰略,東進南拓正好順應了珠江自西向東然後從黃埔港向南的流向。

南沙灣地區的重要性不必多說,這裡是廣州唯一的出海口,是廣州擁抱海洋貿易、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橋頭堡,這裡離廣州遠,但是離灣區近!這裡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周圍被7000萬人口、10萬億GDP團團包裹起來,如此得天獨厚的位置,世界罕見。

我幾年前就撰文認為,南沙如果不強,廣州可能會失去珠江口領導力。


這幾年廣州把國家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自貿區以及南沙港、唯一城市副中心等國家政策資源和重要發展平台,全部押注在南沙,足見廣州對珠江口的野心。

2018年,廣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12.8億元,其中與南沙相關的占比高達32.75%。2019年,廣州對南沙的投資力度不減,重大項目接近50個,總投資額達到1967億元,

所以,廣州的錢去哪裡了?南沙絕對是主要去向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uTJQmwB8g2yegND7p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