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由來(圖文:建明)
城關鎮位於汝陽縣城中心,背山面水的汝河北岸。北面為鳳凰山,東面為蠻城嶺土坡,西面為嵩梨山土坡,南面臨汝河,與對面的古城寨相峙,形成咽喉要塞。城關鎮歷史源遠流長,境內有東城、古城寨、古嚴、羅溝四個龍山文化遺址。數千名來,城關鎮這一地名隨著朝代更替不斷變換,今追蹤尋跡,以饗讀者。
汝陽城始建於東周時期,為周平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將汝河兩岸劃為王畿之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姬烈,開始在汝河北岸營建周平城。後來,諸侯勢力壯大,逐漸成了獨立的蠻子諸侯國。秦朝時期,在蠻子國設立蠻中縣城,為蠻中縣治所。東漢撤銷蠻中縣,蠻中縣城變為蠻中城。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蠻中城置伊闕縣,蠻中城改為伊闕城。宋熙寧年間,撤銷伊闕縣,縣城改為伊闕鎮。元代,改叫伊闕故縣鎮。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伊闕故縣鎮舊城復置伊陽縣。故縣鎮為縣治所,設立坊廓里。清朝,撤銷城郭里,縣城是縣政府的直屬地,不設鄉鎮建制。
縣治所的地方修築有城牆,人們進出縣城必須通過城門(關)。因此,人們習慣把縣城所在的地方叫城關。1912年,民國建立後,伊陽縣政府,依據人們把縣城叫做城關的習慣,在縣城設立城關區。1941年,伊陽縣政府,依據明萬曆《伊陽縣誌》記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秋,城北山發現五色大鳥,有多鳥跟隨,人們認為是鳳凰。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才有鳳凰飛來。鳳在此棲息並給當地人帶來吉祥和好運,所以將城北山改叫鳳凰山。又因為縣城坐落在鳳凰山下,將城關區更名為鳳山鎮。
1947年,伊陽縣城解放,鳳山鎮改為中共城關區公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關區公所又改為城關區人民政府。1951年,更名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55年8月,又改為城關中心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8月,實現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即鄉社合一。城關中心鄉改為城關鎮紅旗人民公社。並按軍事編制下設營、連兩級生產組織。後改營、連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1961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城關鎮人民政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