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擾亂清凈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凈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學佛不能以偏概全而產生偏差,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佛也是通過種種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經、律、論」各種典籍讓世人學習,傳下各種法門讓世人修行,從而世人才會真正棄惡揚善,讓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就佛果。
實心懺悔氣質氣色自然好轉
佛陀時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的女兒們個個都很美麗,唯獨賴提公主奇醜無比。凡是見到賴提的人都會受到驚嚇。波斯匿王為了不讓百姓們受到驚嚇,也不讓自己丟臉,便將賴提鎖在深宮裡,不許她見人。
賴提漸漸長大,到了適婚年齡。波斯匿王為賴提的婚事傷透了腦筋,若是將賴提許配給高族大姓,對方一定不肯接受,因為賴提實在太醜了;若是嫁給一般的小老百姓,偏偏賴提又貴為公主,身份不相配。就這樣,波斯匿王反覆思量,憂惱了許多天,終於想出了一個好法子。
波斯匿王要家僕悄悄去找尋已家道中落的族姓長者的兒子。家僕尋找多日,終於在街角找到正在向人行乞的長者的兒子,家僕將他帶回王宮。
波斯匿王問長者子:「我有一個女兒,很醜陋。我打算把她嫁給你,並且附上一筆豐厚的嫁妝,不知你是否願意?」
長者子恭敬地回答說:「只要是國王的命令,我絕對服從。」
於是國王便將賴提嫁給了這位長者的兒子,並為他們夫妻建了一座宮殿。同時,再三地囑咐長者子千萬不能讓賴提出來見人,出入宮殿一定要鎖緊門戶。
賴提從這一座深宮換到另外一座深宮,依舊跟從前一樣過著幽閉的生活。而長者子卻從落魄的窮小子一躍成為享有榮華富貴的駙馬爺,許多過去冷漠的親友們又重新熱絡地交往起來,因此,長者子每天都有應酬不完的宴會。但每次的宴會長者子總是獨自出席,不像其他人皆有妻子陪同。時間一久,眾人起了疑心:「怎麼從未見過公主呢?」
於是大家想出了一則妙計:就在一次的宴會中,大眾酒酣耳熱之際,有人開口提議後天聚會每個人都要帶妻子出席,沒帶來的人要罰金,大家附和,唯獨長者子一言不發。
很快聚會的日子又到了,長者子依舊單獨赴約,而且甘心受罰。於是眾人再次起鬨,說:「明天再聚一次會,沒帶妻子出席的人,要罰更重的罰金。」
就這麼接二連三地幾次下來,長者子始終都單獨赴約,甘心受罰。這下子眾人可真是起了大大的疑心,商討了半天,得到了一個結論:「公主若不是美若天仙,就是丑如妖怪。」好奇心的驅使使眾人決定一探公主的廬山真面目。而長者子在宴會結束回宮之後,看到了公主,感嘆地說:「唉!我在這幾次的聚會裡都為了你而被罰啊!」
公主覺得奇怪,便問:「為了我?是什麼原因呢?」
於是長者子便將這幾次聚會中眾人的起鬨與國王再三的交代一一道出,讓公主明白。賴提一聽,心中深生慚愧:「過去不知造了什麼惡業而得如此果報,真是慚愧啊!」
從此,她便時時憶佛,念佛,懺悔。
有一天,長者子又獨自赴宴會去了,賴提一個人在深宮裡倍加懇切地懺悔自己的罪惡,願佛能夠哀憫,慈光攝受。
因為賴提的至城懇切,感動得佛陀從地湧出。初湧出時,賴提見到了佛的頭髮,心生歡喜,自己的頭髮也隨之變得烏黑柔軟。如是次第見到佛的額,眉,眼,鼻,及至全身,賴提心中歡喜無量,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形軀醜陋盡除,相貌莊嚴,此時的賴提真是美若天仙。
而在宴會的這一邊,眾人殷勤地向長者子勸酒,一杯接著一杯,果然,長者子不勝酒力,很快就被灌醉了,眾人趁機拿了鑰匙,一路往王宮奔去。到了王宮門口,眾人緊張地打開大門,向里一看,驚得目瞪口呆,眼前這位傾國傾城,舉世無雙的大美人到底是天女還是公主?慌亂中,眾人又關上了門,一路趕回宴會,趁長者子仍在昏睡中放回鑰匙。
不久後,長者子醒來,只見天色已晚,急忙趕回宮中,宮門一開,長者子也傻眼了!
「你,你是誰?為何在這裡?」
賴提笑著回答說:「我是你的妻子賴提啊 !」
長者子說什麼也不願相信,於是賴提便將自己深深懺悔,蒙佛慈愛,親睹如來,感得自己形體變化的過程敘述了一次。長者子聽了很高興,邊帶著賴提去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見了也很高興。
「懺悔」是提升心靈的最佳妙藥,它不但令我們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進一步改進自己的言行,不再重蹈覆轍。世人對於美麗的外表總是汲汲營營苦追求,外在的美麗,又豈能長久?想來改變賴提公主命運的就是「懺悔」這服良藥,正如人們常說相由心生,心境轉了相貌自然會改變。而至誠懇切的心,也正是追求美麗人生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懺悔:懺悔是在洗刷污染了的心,使之恢復清靜。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學佛之人都知道的,懺悔能消除業力,也能修改自己等不足,如果懺悔了不能改正,那也就是沒有懺悔一樣。懺悔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經典記載的就有好多種,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兩條,在《金光明經》中記載的就有以下三條。
(1)作法懺悔,略稱作法懺。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
(2)取相懺悔,略稱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為除罪之懺悔。以上兩懺均屬事懺。
(3)無生懺悔,略作無生懺。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懺悔。此屬理懺。
如若造了「三業」之時,我們就應真心懺悔,從此不再犯此類問題。就好比有居士會在「背後」說出家師這不對,那不對。但說完之後立馬就跪佛前懺悔去了。但沒過兩天就又開始說了,這是不對的。這完全沒有改,所以這並不算是懺悔 。只能說是當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只是在當時改正了,並沒有真正的改掉這個毛病。
據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者之懺悔法有五種懺悔:
(1)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
(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3)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
(4)六齋日不殺生。
(5)信因果,信一實道,信佛不滅。
五個懺悔的要點:
1、懺悔要有慚愧羞恥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錯了。
2、懺悔要相信因果報應,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肯定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3、懺悔是要在我們發現錯了之後立即懺悔,不能等以後再說。
4、懺悔不是懺完就完了,懺悔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沒有這個心不能稱其為懺悔。
5、懺悔要以佛法僧為對象。
修學佛法依仗三寶加持力和懺悔的心力,可以使罪業轉輕,或是消滅。如果受譏毀和侮辱時,能坦然處之,皆可滅罪。遇善知識,修道、修善,世人能轉過去世重罪現世輕受。念佛精進時往往病業現前,即是一種轉業現象。把過去重罪,變為現在輕報。
因為業力大不過願力,只要認真懺悔,發願求生凈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可藉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和我要發願往生的願力,過去生中再重的罪過,只要發念佛求生的心,念念不斷,今生不造做惡業,現行的願力抵住以往的業力,臨終之時,念佛求生的願力,感召了阿彌陀佛的接引願力,能超出三界,脫離了所有的「來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之苦。
當達到了這樣的懺悔,我們才真正了知:並沒有一個實質的心,可以去造做和承受罪業!
三輪體空一首偈子: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亡時罪亦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當達到覺悟時,我們就好像突然從夢裡清醒了,醒來後,才知原來夢中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時不只「心亡」了,連「罪業」也應時消亡,而一切善惡境界和一切的相對概念和執著,也頓時的一併超越出三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