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把握恩威並施的分寸,才能避免好心辦壞事的後果。
這個世上永遠是「事情好做人難辦」,所有與人有關係的地方都會有糾葛,而且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就是因人而起的。
因為當一個人擁有智慧的時候,他也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與情感,而每個人的心思都會因自己的主觀情感而左右,想法的偏頗便成了矛盾的來源。
所以在與人處事時,能夠平衡與人的關係,化解與人的矛盾,才是與人相處真正的智慧。
馮夢龍曾經說這樣一句話:危巒前厄,洪波後沸;人皆棘手,我獨掉臂。動於萬全,出於不意;遊刃有餘,庖丁之技。
意思就是說:前面有險惡山峰擋住去路,後面有驚濤駭浪席捲,面對這種局面,人人都難以應付,唯獨在行動的時候充分把握行動,出其不意,行事遊刃有餘,如庖丁解牛一般。
解決問題注意把握分寸,讓陰陽調和剛柔並濟,講求平衡,沒有過分偏袒一方面,也沒有過分忽略一方面,這便是處事的智慧。
就如同我們在與人相處,一旦牽扯到恩威並施的實際狀態時,把握平衡,讓兩者相當才是合理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說: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人施與恩惠應該從淡到濃,如果開始的時候濃厚而逐漸淡薄,那麼人們就容易忘掉你的恩惠。施於威嚴的時候,要先嚴厲而後寬容,如果先寬容而後嚴厲,人們就會怨恨你的冷酷。
在恩威並施的過程中,需要自己把控其中的度,這種度是為了更好的施於恩惠而不受人詬病,也是在施於嚴格之時不讓別人惱怒於你,並且有效發揮嚴厲的作用。
如果恩威施於不得當,沒有一個適度,反而會受人詬病,物極必反。
正所謂說:一斗米養恩,十斗米養仇。
生活中,有太多因為幫忙而幫出來矛盾的事例,好心辦壞事的事情比比皆是,這都是因為無法平衡「恩威之時」的關係以及分寸造成的後果。
與人的關係最好的狀態是由遠及近,而不是忽然之間親熱,然後慢慢的疏離,這都是為人處事的大忌,只有把握好關係距離,才能避免自己的好心辦壞事,避免讓自己的恩惠成為兩人矛盾的根源。
而施於威嚴則更要把握分寸,有的人太過於死板,拿威嚴完全當做了手段,即便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最後的結果不但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因為掌握不了分寸,而讓時局得不到自己的控制。
在古代,孫堅有一次參與張溫的軍事謀劃,張溫用詔書召見董卓,董卓看了詔書之後很久才到,而且言辭過於傲慢。
孫堅這個時候就對張溫小聲的說道:「董卓身負大罪。還敢口出狂言,一定是心有不軌,應該以不遵守詔書按時到來的罪名依軍法處置。」
但是張溫這個時候念及舊情,沒有處置董卓,後來董卓果然蠻橫到不能控制。
施於威嚴應該是從嚴到寬容,而不是剛開始放縱,感覺自己把控不了時局之時又加以威嚴,這個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真正能成大事之人,不但能夠做到堅韌果斷,而且在恩威並施上面都能做到調節平衡,任何事情都能以剛柔並濟的方式找到核心點,這才是真正處事的核心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