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海洋、湖泊等水體上漲超過一定水位,威脅有關地區的安全,甚至造成災害的水流,又稱大水。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從那時起,四千多年中有過很多次水災記載,歐洲最早的洪水記載也遠在公元前1450年。在西亞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中國是一個水災頻繁的國家。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1949年,共發生洪水1029次,幾乎每兩年一次。
據說,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中原地區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洪水淹沒了土地,毀壞了莊稼,倒塌了房屋,淹死了人和動物,到處都是白浪,活人都跑到山上避難。這時,有一位名叫大禹的英雄,想出了疏理河道的辦法,治理了這場水患。
小學課本上曾講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據說,他曾三次路過家但都沒有進去,第三次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個兒子,至於這個兒子哪裡來的大家就別糾結了,這個故事主要是讚揚大禹大公無私的精神。此後,大禹便成了中國人民抗擊水災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象徵。
歷史上,長江發生過多次水災。從公元前185年西漢建立到清朝晚年,長江共發生214次特大洪水,這些還都是有史可考的,能記入史書的自然災害一般都特別慘烈,其它不大不小的水災肯定也有不少。1499年至1949年,湖北江漢大堤決口186處,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均發生過大洪水。
1788年,全流域發生洪水。靖江大堤有20多處決口,荊州市水深五六米,整整兩個月後它才消退。1870,宜昌最大洪峰流量為105000 m/s。
1931,氣候異常,長期降雨造成全國洪澇災害。其中,揚子江、淮河河流域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遭受的損失最為嚴重,是二十世紀洪澇災害最嚴重、最嚴重的一年。
1954年,整個長江流域發生了一次大洪水,長江中下游洪水與四川江水相遇。受災人口1890萬人,溺水3.4萬人,淹沒良田317萬公頃,損失數十億元,30日最大洪災量為1023億立方米。
1998年,揚子江發生大洪水影響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除雲南和貴州外,588個縣、10771個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就各省而言,受災範圍十分廣泛,實屬罕見。四川省21個市、區、州不同程度遭受山洪災害。長江中下游五省不僅平原地區受災,就連江河、湖區都發生了大規模災害,而且,遭受山洪最嚴重的的是丘陵地區。
由於,連續的暴雨洪水和長時間的高洪水位,造成了堤防決口、內澇、山洪等災害。
當然,除了長江還有黃河,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與長江相比,它的水害更為嚴重。有記載,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543年爆發洪水1590多次,大改道26次,平均3年2次,100年1次。受洪災影響的地區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至江淮。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洪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億多人。
公元1117年,黃河決口淹死100多萬人。公元1642年,又一場災難降臨開封,黃河決堤,淹死百姓不計其數,財產損失更是難以清點。1933年,黃河決口62處,那年8月,黃河中游主要支流發生洪澇災害,陝縣站的峰流量為每秒22000立方米。洪水造成黃河下游南北兩側50多處決口,淹沒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30個縣,造成12700人死亡。1870,宜昌最大洪峰流量為105000 m3/s。
本世紀一共有三次最大洪災,一個是建國前,兩個是建國後。
1931,長江流域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暴雨,整個長江流域發生了大洪水,使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江蘇的桑園變為大海。湖北幾乎成了澤國。武漢市大部分水深在幾英尺到十幾米之間,洪水浸泡了三個月。長江流域受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中下游5000多萬畝農田被淹。據統計,一半的房屋被沖走,近一半的人流離失所,許多家庭逃離。
洪水往往不是單獨發生的,而是伴隨著其它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盪,受災人口達到1億,死亡370萬人,令人震驚。
解放後,中國發生了兩次大洪水:一次是1954年,一次是1991年。1954年,我國受災面積達到2.4億畝,受災面積1.7億畝。長江淹沒了4700多萬畝耕地,造成33000人死亡,京廣鐵路也被封鎖了100天,國家自然災害救助費3.2億元。
和有關歷史資料對比,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人口增長趨勢相當一致。不得不承認,我國迅猛的人口增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人為破壞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狀態,改變了匯流條件,加劇了洪災程度。尤其是對森林的肆意砍伐,不僅危害自己,而且,禍及子孫後代,世界上許多地方,如: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阿爾卑斯山南坡等由於過度砍伐森林,最後,都變成了不毛之地。
但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中國的水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參考資料:
【《尚書·堯典》、《中國洪水災情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