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郭道鎮郭道村的原國營長虹機械廠、國營開源線材廠、國營人民器材廠、國營晉東器材廠、國營東升器材廠等5個三線軍工企業,曾經繁華輝煌。因為它們的落戶,郭道村的知名度一度蓋過沁源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輝煌5廠遷往城市,後來舊址廠房幾成廢墟。2019年初,沁源「三線記憶」展覽館在郭道鎮開館。
沁源縣,因地處沁河之源而得名,地處山西省中南部、長治市西北部、太岳山東麓,屬黃土高原區,境內山巒起伏,海拔900米至25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
抗日戰爭時期,沁源是太岳區黨委和太岳軍區的所在地,是十四軍的誕生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著名戰列——沁源圍困戰的發生地,是當時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出過漢奸的縣。
郭道鎮,距縣城27公里,距市府長治137公里,距省會太原178公里,地處太岳山腹地,省道汾屯公路穿境而過,是太岳山區連接長治、晉中、晉南的樞紐重地。境內溝壑縱深,素有太岳山區「旱碼頭」和上黨名鎮的美稱。
在「三線」建設的火熱氛圍下,從1965年開始,先後有7個軍工企業遷建沁源山區,其中建在郭道鎮郭道村的有5個,分別是開源線材廠(軍工代號1029廠)、人民器材廠(軍工代號1011廠)、長虹機械廠(軍工代號1010廠)、晉東器材廠(軍工代號1018廠)、東升器材廠(軍工代號1027廠),其它兩個兵工廠是衛華儀器廠(軍工代號4542廠),沁河機械廠(軍工代號1013廠),技術骨幹來自北大、清華及全國。
其中,長虹機械廠是從天津衛東、永昇、新民三廠分離和援建而成,建在郭道鎮郭道村廟家峪溝,國家投資1080萬元,1970年開始試產軍用對講機和軍用步話機。
1970年,沁河機械廠在賢友村正式試產,該廠有裝配車間、精加工車間、動力車間、精密鑄造車間、模具車間等五大車間,主要生產頻率高、距離遠,用於空軍部隊地面指揮、代號為101的超高頻信號發生器和代號為201的數字頻率器。1978年,沁河機械廠搬遷到郭道,與長虹機械廠合併重組為長虹機械廠。
1968年,由天津永昇器材廠分離出的東升器材廠,在郭道村暢家溝動工興建,國家投資1100萬元。1972年,該廠生產的電子二極體、三極體試產成功。
由天津衛東器材廠援建的晉東器材廠布局在郭道村郝家溝,國家投資960萬元。1971年10月,該廠生產的碳膜電阻、金屬膜電阻正式試產成功。
1970年動工的人民器材廠是由天津新民器材廠援建,位於郭道村富漢溝,1972年,該廠生產電容器試產成功;開源線材廠從天津搬過來後,落戶到郭道村井溝,國主要生產線材產品。
1965年,由國家四機部分管的北京大華儀器廠分離出國營衛華儀器廠,選址沁源縣韓洪鄉二郎神溝。
因二郎神溝山大溝深,離郭道有30公里,離縣城有80公里,交通不便。國家用5年時間,累計投資1.2億元,直到1970年,主要生產雷達儀器儀表的衛華儀器廠才正式投入生產。
請點擊輸入圖片
那時,每個軍工企業就是一座小城市,除了廠區、廠房、辦公樓、職工宿舍外,還有託人所、幼兒園、學校、醫院、市場、百貨店、澡堂、職工俱樂部、文化宮、籃球場、郵局、糧站、書店、銀行、廣播站、派出所、武裝部、保衛科等配套設施和服務單位。
相關資料顯示:1969年1月,橫跨沁河的郭道大橋建成通車,這是沁河上游的第一座大橋,全長115米,9孔跨徑10米。遠遠看去,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沁河之上;1975年,郭道街頭有了除沁源縣城外的第一條柏油馬路。
1972年5月,晉東南地區設立郭道工礦區;1975年夏天,山西省「引機上山」現場會在郭道召開。
那時,郭道的知名度已經超過了沁源縣。外地人知道「郭道」,卻不知道「沁源」。被人稱郭道是沁源的「上海」、山裡的「香港」。
1986年後,郭道鎮郭道村5廠相繼遷往榆次市,隸屬於榆次重工業局。其中,長虹廠更名為山西電子儀器總廠,開源線材廠與榆次線材廠合併重組為榆次線材廠。
沁源7家三線廠搬走後,家屬房大多賣給了當地居民,而高大的廠房、車間大部分被廢棄,如今成為殘垣斷壁,有的成為廢墟,周圍雜草叢生,讓人感慨不已。
為了弘揚艱苦奮鬥、愛國奉獻的三線精神,沁源縣投資280餘萬元,建起了全省規模最大,晉東南地區唯一的「三線記憶」展覽館。
4500餘平方米的展覽館由原長虹機械厂部分舊廠房改建而成,內收藏原三線廠實物近1000餘件,照片2000餘張,圖文並茂地再現了當年三線廠在沁源的發展歷程。
據悉,該展覽館是該縣打造「三線文化園」總體規劃的第一步。今後,該縣將逐步拓展長虹廠、晉東廠、東昇廠全部廠區舊址200餘畝,對各廠遺留廠房、宿舍、學校、禮堂等設施充分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工業遺址」公園等,打造成功能多樣、業態豐富、文旅融合發展的全國「三線」紅色教育基地。(圖片來源「沁陽嚮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