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03:美國加入戰爭開始爭霸,俄國主動退出

2020-12-15     大國爭霸

原標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03:美國加入戰爭開始爭霸,俄國主動退出

上期說到一戰進入關鍵一年(1916年),先後發生了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等重大戰役 ,以德國為代表的同盟國集團逐漸喪失戰爭主動權,而拚死抵抗德軍侵略的協約國內部也出現問題,有成員離開,也有新成員加入。戰爭隨即進入第三階段(戰爭後期 1917~1918年)。

1917年4月6日,美國宣布對德作戰。在一戰爆發初期,美國採取的是中立原則,讓它改變主意的原因有很多。時間回到1915年5月,德國的潛艇擊沉了英船「魯西塔尼亞」號,死難的1000多名乘客中,有114名是美國人,該事件加深了美德矛盾。1916年,兩大陣營雖然忙著打仗,但同時也在發展,協約國集團各國加大與美國的貿易往來,同時美國還對協約國的軍事貸款激增。當時的美國金融界,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最具影響力,而他們都是親英一派,時任威爾遜政府開始準備介入戰爭。德國殺紅了眼,為徹底擊潰協約國,宣布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該戰略意為德國潛艇可以事先不發警告,任意擊沉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目的是封鎖英國,阻攔對手的發展。美國商船在這其中遭受重大損失,遂宣布與德國斷交。但在這一切背後,還隱藏著美國的野心,也是它對德宣戰的真正目的,即希望進入協約國推動勝局,趁機撈去戰利品,奪取世界霸權。美國仿佛一個「投機客」,看準了時機隨即加入。當然,這也是基於美國的擔心,若協約國一方戰敗,很可能會讓美國收不回對外貸款,無論是眼前的利益分析,還是後續的利益遠觀,美國都一定會對德宣戰。美國的加入,增強了協約國一方經濟、軍事上的實力,同時也影響了許多初期保持「中立」或觀望態度的國家介入,其中包括中國北洋政府等27個國家。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戰局開始朝著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加速了一戰的結束。

而在美國參戰推動協約國集團壯大的過程中,俄國卻一反常態宣布退出戰爭。究其原因,是內憂外患。面對不斷進攻的德奧聯軍,俄國倒是可以拚死抵抗,但內憂又要如何解決?當時的俄國民不聊生,俄皇堅持對戰,但人民卻在思考「麵包和戰爭誰更重要」。戰爭導致俄國出現通貨膨脹,許多城市的食物供給出現問題,普通的麵粉一度翻張8倍,1917年初,俄國內部陷入混亂,又坑又餓的底層工人開始騷動,就連前線的士兵也開始不滿,逃兵一度超過100萬,社會對沙皇政府產生厭惡情緒。俄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罷工,紀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成為二月革命的鋪墊。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彼得格勒50家工廠再次罷工遊行,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工人和士兵合作反抗帝制,攻占軍火庫,奪取了槍枝彈藥,還在街頭築起堡壘,與帝國軍警展開戰鬥。

在這樣的背景下,尼古拉二世逐漸失去權威。很快,俄國出現了兩個新的政府,一個是杜馬主導的臨時政府,另一個則是工人階級和士兵為代表的蘇維埃政府。統治俄國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結束。那年4月,長期流亡的共產黨領袖列寧回歸,在彼得格勒喊出了「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這也是此時俄國人民最渴望的東西。但臨時政府執意配合法國,竟「捨己為人」,湊集20萬人向加利西亞進攻,但不到一個周,前一年占領的領土就全部丟掉。此次戰敗引發了遊行,臨時政府威信不再。看著祖國處於水深火熱,列寧帶領工人和士兵,於11月6日在彼得格勒發起武裝起義,第二日成功占領冬宮,控制了莫斯科,因為11月是俄歷的10月,遂被稱之為十月革命。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由此建立,成為歷史上首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這也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十月革命意義深遠,不僅讓俄國擺脫封建帝制,還觸發了各國社會主義運動,世界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從中得到靈感,紛紛萌生了解放運動的念頭。世界上的許多普通民眾、工人階級從十月革命看到來希望。正處于軍閥割據混戰的中國人民,也到了蘇聯十月革命的鼓舞,尤其是先進知識分子從中看到中華民族解放的希望.,開始深入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與工農群眾聯合,推動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回到歐洲戰場,英法聽聞俄國帝制終結,起初是高興的,畢竟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結盟,怎麼看都不對勁,如今俄國換了莊,合作起來也會更方便。但很快英法就得知了壞消息,起義成功後,列寧隨即頒布和平法令,隨即開始和德國進行停戰談判。英法氣得不行,一旦談成,德軍將把在東線的數百萬軍力投入西線。他們低估了俄國對戰爭的厭惡情緒,1918年3月3日,俄國與德國簽署了停戰條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在當時的俄國人看來,這是一個恥辱的協議。因為俄國放棄了烏克蘭、波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等地區,因此損失1/3的人口、1/3的鐵路以及50%的工業。但這並不是毫無作用,至少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贏得喘息時間。好在後來德國戰敗,列寧宣布該條約無效。另外,德國在戰爭期間獲得俄國領土,其實是自找麻煩,因為這些區域無法防守,德國當時還必須抽調150萬軍隊去管理,能派去西線支援的力量減少。但英法仍然無法高興,因為他們得知無產階級國家蘇聯成立,這與西方政權營造的資本主義不是同一條路,盟友隨時可能變成對手,雙方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抗從此開始。

同盟國和協約國鬥了四年,這場戰爭終於接近尾聲。1918年3月,德國仍抱有幻想,向西線發起進攻,壯大的協約國集團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開始全線出擊。德國方面,則利用此前東線的勝利果實將興登堡取代法金漢,吸收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的前車之鑑,決定不再冒險進攻,而是選擇西線採取守勢,同時藉助此前計劃的海上無限制潛艇戰,迫使英國貿易受損,讓他們因飢餓選擇投降,再將法國孤立在歐洲大陸。決定守勢後,德國便將部隊撤回設防陣地「齊格菲防線」,也就是「興登堡防線」。這條防線藉助更短且直的防禦工事,一度讓協約國蒙受40多萬人的傷亡,德軍的傷亡人數為25萬人。但由於1918年9月底,協約國的多國聯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再固若金湯的「興登堡防線」也無法抵抗,失敗已成定局,而後德軍被趕出法國和比利時過境,主力迅速瓦解。同盟國的其他成員也相繼投降,9月29日,保加利亞經歷多局潰敗主動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撐不下去也投降了;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孤軍奮戰的德國處於垂死掙扎,很快國內民眾和士兵出現不滿,11月9日,德皇宣布退位,最終德國在1918年的11月11日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本期內容到此為止,關注我不迷路,下期咱們接著聊中國為何改變中立原則加入協約國,以及一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的變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hplZXYBX2TYn2u-hw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