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降自行車
湖北黃岡某小區,有位女士走著走著,一輛自行車從天而降,就差那麼一點點,這位女士就被砸倒了,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最後經排查發現,原來是一名9歲男孩所為。
原來,這名男孩去小區找同學玩,回家時,被停放在樓道里的自行車絆倒,他很生氣,就雙手舉起自行車扔下樓。小男孩看到差點砸到人,也很害怕,從消防通道走到24樓,又從24樓做電梯到負一樓,從那裡回家了。
就因為絆倒就扔自行車?
追本溯源,我們從這個小男孩的舉動中不難發現:
1.小男孩處理事情是非常情緒化的:被絆倒,很憤怒,立刻找出了「罪魁禍首」:自行車;
2.小男孩做事情不考慮後果,任性妄為:看了看下邊沒有人,就直接把自行車扔下樓,要報復;
3.小男孩考慮問題更多的是從別人那裡出發,卻沒有從自身角度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規範的地方;
科普一下,高空墜物的危害性有多大,如下圖: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問題是滯後的,等到問題出現時,其實很早就已經有問題了。
是什麼讓9歲男孩子養成「有仇就報」心理,而且膽大妄為,絲毫不考慮後果?
02.孩子小時候摔倒了,你是否也打過「地」呢?
孩子小時候被絆倒了或者是撞到哪裡了,很多大人,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通常會很生氣地說:都是這椅子不好,絆倒了我家寶寶,打打打,或者是直接踹地面幾腳,孩子雖然可能被逗笑了,但就一個小小的舉動,在孩子心目中卻形成這樣的認知偏差:不是我不小心,都怨那個椅子,那個地不平,太討厭了。
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不關我的事我沒有錯,這樣長期以往就會養成不負責任或者推卸責任的性格,並且會「有仇就報」。
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哈里森,根據大腦學和心理學研究指出:在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家長意識就是外部經驗,是指家長的言傳身教,給孩子的影響,將永不停止地記錄在每個人的人格記憶上,他在某個世界時間裡就會自動播放。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歸因偏差,當人們成功時,更多的是歸功於自身的因素,因為自己更努力,更優秀,但是當人們失敗時,就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外界,去尋找外界的原因或者尋找外部因素來背鍋。
父母喜歡彼此推卸責任
夫妻相處時,難免會吵架,在因為一些家庭小事吵架時,父母經常會將責任推給對方,或者相對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就學會了推卸責任,在遇到問題時不是第一時間自省自己有什麼錯誤,而是馬上歸咎於外界;
父母或長輩無底線溺愛
前幾天,北京某小區,有一個熊孩子用水彈槍打了其他孩子,別的孩子父母找到那個男孩,問他:你怎麼回事,怎麼到處打人呢?孩子還沒說什麼,旁邊的白衣女子卻生氣地站起來大吼:你沖我家孩子吼什麼吼?
對方家長說:你家孩子打到人了。
這位媽媽說:打到你家孩子怎麼了,你這什麼態度?
她只擔心自己孩子被吼了,怕他不開心,卻沒有想到自家孩子有錯在先,打到別人孩子身上,別人父母不心疼嗎?而打人的孩子在後邊開心地大喊:上新聞吧,上新聞吧。絲毫沒看出有什麼害怕來。
這種無底線寵溺,只會讓孩子有恃無恐。
父母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能力
很多父母在遇到問題時都只是情緒化處理,解決辦法是不假思索憤怒地動手,不會幫助孩子梳理原因和處理情緒問題,孩子自然無從學會。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畫筆,說不定在什麼地方就會對孩子有影響,做父母,請你謹言慎行。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f8zgHMBfGB4SiUw0Y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