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家住徐匯區,上周末他帶著家人,自駕來到港西鎮北雙村假日島農莊,小住了兩日。時隔2年再次來到假日島農莊,眼前的景象讓他感嘆「變化太大了」,連片的向日葵園、品種繁多的月季園、幽靜的荷花塘,令人流連忘返,「這裡有很多網紅打卡點,我給家人拍了好多照。」
瓜果飄香種田忙
不斷深化農旅融合
「鄉村美不美,不只是看它的風景,還要看它有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周先生說,其實,打卡拍照以外,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來看看自己認養的農田,這是假日島農莊近期推出的新項目「共享農田」,市民可按需求認養相應面積的共享田,隨後種上自己喜愛的蔬果。根據地塊大小收取不同費用,菜園會提供種子、工具、肥料,認養者不用提前做什麼準備。如果每年來滿5次耕作,認養費會全額退還。
周先生在「租地」處領取了玉米和毛豆種子,來到屬於自己的10平方米共享田前,揮起鋤頭,栽下種子,當了一把農夫,「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大多數來認領農田的市民和周先生一樣,在城市生活,卻夢想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可以種種喜歡吃的瓜果蔬菜,無奈家裡的陽台太小,沒法實現自己的田園夢,看到假日島微信公眾號推出共享農田的活動消息,都迫不及待前來諮詢。
假日島農莊又叫家扶家果蔬合作社,位於北雙村最東側,擁有1000畝農田,種植有蔬菜、稻米、紅美人、草莓、脆桃、葡萄等有機農產品,並提供採摘、農事體驗和住宿等服務,是生態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綜合體。
北雙村擁有8家骨幹專業合作社,假日島農莊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也是北雙村打造「休閒旅遊型」鄉村振興示範村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們初步形成了果蔬品種豐富的農業經營集群集聚帶,精品草莓、葡萄及靈芝等特色果蔬打響了知名度,豐富的農旅活動吸引了一波又一波遊客前來體驗。草莓節、鄉村定向賽也搞得紅紅火火,遊客年接待量達到5萬人次。」北雙村黨委書記黃瑞華說,「今年,村裡還打造了一條長達6.9公里的生態步道,沿著步道漫步,一路可以看到花園、果園等不同美景。遊客們到北雙村來,三月可以賞桃花,五、六月可以採摘桃子,七月可以賞向日葵、荷花,八月可以嘗葡萄,九、十月可以品嘗橘子,在這裡一年四季都有花看、有果子吃。」
黃瑞華說,未來,北雙村還將通過抖音、微博、快手等線上平台,全方位推送北雙「吃住行游購娛」元素,還將每年舉辦兩次大型主題活動,不斷充實常態化農旅活動主題。
教授專業種植技能
帶動周邊百姓致富
「村子搞得好不好,不僅要看『顏值』,還要看農民是不是能增收。富民,是鄉村振興的最終落腳點。」黃瑞華反覆對記者強調,怎樣讓北雙村這1196戶、2686口人增收,是他日常工作的根本。
黃瑞華心裡有著美好的願景,北雙村將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以蔬果為媒,以農旅結合為突破口,盤活已有的產業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成為真正瓜果飄香、玩法多樣的美麗鄉村。
如何讓願景一步步落實落地,骨幹合作社挑起了大梁。最近,位於北雙村西側的王波合作社格外忙碌。王波是崇明農業界的名人,其合作社承包的土地達到400畝,種植蔬果品種200餘種,田間每年70%的農產品通過配送銷售模式找到了「主人」,每天有5噸左右的農產品被送往崇明與市區的合作單位、酒店和超市;另有20%的農產品則被果園的遊客現場帶走。
王波合作社有專業種植技術,主動對接農戶,指導農戶利用自己小菜園種植市民喜愛的小菠菜、紅皮土豆等崇明地產特色蔬菜,並採取「規範指導、統一標準、片銷包銷」的方式,增加老百姓的經營性收入。
走進王波專業合作社,草莓園正處於育苗期,村民施菊萍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育苗。施菊萍家住北雙村,之前靠著自己打零工掙點收入,如今退休了,再出門打工也不太方便,得知王波合作社要教村民學習專業種植,還能增加零用,十分心動就加入了。「我家離這裡很近,走幾分鐘就到了,可以照顧家裡,又可以掙點零用錢。」學會了專業種植技能,村民可以把自己種的果蔬打包到合作社,進行統一銷售。目前,王波合作社已和周邊20戶農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平均每戶3分地,最高可為農戶每年增加近3000元收入。
「這樣的模式將在全村推廣。隨著新業態引進,遊客的增加,合作社產能的擴大,需要越來越多的當地用工,這樣能增加老百姓的工資性收入。」黃瑞華說,下一步,村裡將打造高附加值農業產品園,對接盒馬、叮咚等電商平台,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
此外,村裡將持續盤活農村閒置資源,為老百姓增收。目前正在推進花博人家的建設,計劃提供200間住房,已經啟動的兩套「村上民宿」,已經分別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每年10萬元租金。
人居環境優美,產業發展紮實。北雙村這棵梧桐樹,正不斷引來金鳳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圍繞「農業+」「民宿+」,已經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近1000萬元,建設改造了里廂、九園等精品民宿。
記者:郭楊如熠
圖片:吳雄 北雙村
編輯:陳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