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名作家到熒幕新貴,張愛玲IP會是一個新風口嗎?

2019-05-31     一點劇讀

文 | 胡洋

如果文學界也有「天選之子」,張愛玲必然是被上天眷顧的lucky作家之一。7歲寫文、12歲在校刊和雜誌社發表作品,24歲左右便在作家圈小有名氣。在成名這條路上,張愛玲真的如自己的書中所言「出名要趁早。」而她的諸多文學作品,更是被早早收錄至中國經典文學列表,成為文學界不可多得的瑰寶之一。

憑藉小說的巨大影響力和個人名氣,張愛玲在上個世紀就已早早加入到了「影視創作」行列。由她編劇的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在當時都取得了不錯商業反饋,香港著名影評人黃愛玲還曾以「(從商業角度來看)蠻成功的劇作家」來評價張愛玲的編劇作品,可見其「商業」天賦。

在網文IP改編紛至沓來、商業化運作愈發規則化的今天,上個世紀張愛玲未能完成的「心愿」由後人來接替——她的文學作品一步一步的走上了IP影視化改編行列。

尚且不提,前不久剛剛因為「選角」引發爭議的電影《第一爐香》,僅劉嘉玲版《半生緣》就已經多次傳出定檔又撤檔的消息。目前,該劇已經在本月初開完了發布會,後續何時播出,似乎只等廣電總局的「一紙令下」。

此外,張愛玲的另一部知名代表作《小團圓》,傳聞也將進入影視化改編範疇,林奕華、侯孝賢以及騰訊視頻,都在爭取該小說版權的所有權,後續也極有可能會以話劇、電影和電視劇三種不同傳播形式,與觀眾見面。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張愛玲文學正在成為影視從業者眼中的新開發地。只是,在這條路上,有人質疑著它的改編合理化,有人則對其選角報以擔憂。但無論如何,屬於張愛玲的IP時代還是來了。

張愛玲IP時代是如何形成的?

熟悉其作品的讀者可能知道,張愛玲文學作品風格自成一體。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場景、人物心理描寫,以及個體命運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常常占據大部分篇幅。相反,影視作品中,相對需要突出的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在張愛玲文學作品中並不多見。

選擇張愛玲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既需要勇氣,同時也要具備承擔極大的風險性。

曾兩次改編過張愛玲作品,如今即將迎來「第三次」的許鞍華導演,在拍攝電影《半生緣》時曾說:每一次改編張愛玲的作品,都有些擔憂。一來,她覺得張愛玲的小說文學性過於濃烈,改編起來難度相對較大;二來,在每一個書迷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同見解」,這也就間接增加了大眾市場的接受難度。

改編過張愛玲作品的李安導演,也曾面臨過《色·戒》的口碑爭議。但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李安最終還是戰勝了主流市場——電影《色·戒》 不僅在當年順利拿下金馬、金像、金獅等多項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大獎,還順勢捧紅了新人演員湯唯。

(張愛玲文學改編作品初步統計)

不難發現,張愛玲早期的作品影視化,基本都是以「大銀幕」的形式呈現。關錦鵬、但漢章,以及上文提到的許鞍華、李安等知名大導演,都是其文學作品的伯樂,而香港知名話劇導演林奕華則多次將張愛玲作品搬至話劇舞台。也就是說,在以電影、電視劇、話劇為傳播主體的當下,電視劇是張愛玲文學作品中鮮少觸碰的領域之一。

據了解,劉嘉玲版《半生緣》是張愛玲電視劇化的第四部作品。在此之前,僅有《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兩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蔣勤勤、林心如版《半生緣》是最早走向電視熒幕的張愛玲作品。在豆瓣上,三部作品的評分分別達到7.7、7.9和7.0分,是張愛玲改編作品中不可多得「及格之作」。

也有學者表示,這三部作品之所以在影視化過程中取得相對較高的成績,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其原著小說在「張愛玲文學庫」中處於故事相對完善、矛盾衝突較為明顯的狀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參照物」在前,只要演員、情緒、置景等影視化條件全方位到位,改編幅度控制在合理範疇內,基本都不太差。

不過,這也從側面暴露出其小說影視化所存在的一個巨大難題,即在當下影視市場青年演員斷層、中年女演員集體面臨無戲可拍的情況下,如何找到大眾心目中的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這不僅僅是《第一爐香》所存在的問題,未來所有改編自張愛玲文學的影視化作品,都將會面臨著相同問題。

(電影《第一爐香》開機照)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偶有風險,張愛玲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價值,還是被更多影視人看到。未來觀眾還將會在大小熒幕、甚至是舞台劇上看到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小團圓》、《半生緣》等等。

屬於張愛玲的IP時代,終於要來了。

經典文學改編遭遇「降維」打擊?

如果說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終於在這個時代發揮了其應有的影視化價值。那麼,與其職業相同、作品文風各有千秋的「同行們」,則早早的開啟了影視化改編道路。最近的如17年播出的「話題劇」《我的前半生》,改編自60後女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說。該劇還曾在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上一舉拿下7項提名,最終抱回三項大獎,可見其作品影視化改編的成功性。

商業上的成功雖讓《我的前半生》如獲好評,但其藝術價值還是遭到不少「亦舒粉」斥責。在當時,很多網友認為該劇的後半段過於「狗血」,頗有點家庭倫理劇的味道。但因為播出前半程拋出的話題性,以及還不錯的市場回饋,已經初步奠定其市場印象,後期即便偶有「注水」,觀眾也會以「習慣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包容性對其評判。

不過,類似《我的前半生》這樣略顯「幸運」的經典文學改編作品,在市場中獲得巨大反響的案例並不少多,甚至可以用「冰山一角」加以形容。近的如這幾年播出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經典文學改編作品,雖在口碑上都取得了還不錯的市場反饋,但因為整體觀看人數基數過小,並不具有引起「市場潮流」的導向性——《白鹿原》在播出期間收視一度跌至0.4左右,《平凡的世界》則基本屬於「中老年」市場的狂歡。

即便是有周迅加持的《紅高粱》,也因為在播出期間遭遇到了《古劍奇譚》這樣的龐大對手,而在熱度上露出「難堪」,但總體表現還是要略高於《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這類完全依靠「老戲骨」帶動的經典文學改編作品。

其實,市場中在提到類似《白鹿原》這樣的經典文學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多以「厚重感」、「歷史格局」這樣略顯「正氣」的字眼,加以形容。一方面,作為龐大書海中被觀眾「識別」為經典文學的作品之一,其小說格局基本都會以某個家庭或某個人展開書寫,側面烘托出時代的特徵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在以網文IP改編為核心的影視劇市場,「經典」二字似乎足以說明一切。

而這恰好也是所有經典文學IP影視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回到張愛玲IP影視化問題上,拋開當下熱門的《半生緣》《傾城之戀》和《金鎖記》三部作品不談,張愛玲文學庫中的90%文學作品,都處於尚未開發的狀態。究其原因,還是出在「經典」之上。稍顯不同的是,張愛玲文學大多為短篇文學,僅從影視劇創作角度來看,需要填補的劇情與內容,便占據大半。而這,也成為了其諸多文學作品優先改編為「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難看出,當下的影視劇市場有「扶正」經典文學的念頭。而從市場風向和政策導向來看,諸多以近、當代文學為創作載體的經典文學作品,也不失為IP改編的一大方向。可結合早前諸多相似案例來看,以張愛玲為核心的經典文學IP影視化之路,恐還需要在市場中「實踐」一段時間。但好在,這不失為一個好風口。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eS2QmwB8g2yegNDlW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