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了數十年,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是世界製造業工廠,同時,國內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也正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國內經濟社會的向好改變,讓國內經濟發展模式作出了調整,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
並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也就意味著,過去一些經濟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子」不會再走,而且,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也不會通過貨幣「大水漫灌」強刺激經濟增長,那麼對國內經濟意味著什麼?
不走過去拉動經濟的老路子,經濟更加健康可持續
先簡單說一下數十年來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第一個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對拉動我國經濟的推動力量是舉足輕重的,也是無可爭議的。第二個是我國經濟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利用人口紅利+經濟全球化的紅利,進一步助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第三個是負債驅動投資,主要是側重於基建投資和水泥盒子。
這三項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彼此共振並強化,讓我國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第四個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將是科技創新和消費。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步向前,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最終消費在這兩年來已經取代投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全球經濟增長具有放緩的壓力,國際貿易爭端錯綜複雜,對所有經濟體帶來不確定性影響,於此同時,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經濟挑戰?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國經濟下一步舉措是什麼?在近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高層表示:「中國不會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不會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
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來強刺激經濟增長,目前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流動性鬆緊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將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更好的貨幣環境。不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而更側重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相應的,過去一些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將走不通,另外,一些粗放式生產的企業發展之路也將舉步維艱。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實體經濟企業不斷調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持續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尺度,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整體製造業發展從低端製造產業到中端製造產業,再到高端製造產業的過程,也即意味著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已開發國家的過程。
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我國,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產業配套齊全(全球唯一的最全工業鏈),消費市場廣闊,地域寬廣,既能容納健康的中低端製造業,更能讓中高端製造業更好發展,這也就透露出,我國經濟長期是光明的。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智慧財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近年來,一方面隨著全球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全球貿易活動出現劇烈波動,影響到全球貿易增長。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增長出現疲憊之時,海外主流經濟體經濟出現增長放緩的壓力,影響到海外市場的總需求,進而也衝擊到整體的貿易增長。
對於我國的貿易進出口情況來講,面對海外經濟環境錯綜複雜的形勢,我國進出口貿易表現出超過預期的韌性,不過,通過數據來看,期間也往往會出現一些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按美元計價,我國出口貿易再現負增長,進口貿易同樣是負增長,對我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我國進出口貿易韌性強,高瞻遠矚的布局令人叫絕
凈出口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不過,最近幾年來,凈出口對我國經濟拉動力逐漸削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關鍵的,那就是內需拉動我國經濟的力量在提升。目前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也因此,外貿進出口的情況,總體對經濟的影響是降低的。
近日,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元計價下,6月我國出口總額為2128.4億美元,同比增速-1.3%,前值1.1%,可見6月增速重回負增長。進口總額1,618.6億美元,同比增速-7.3%,前值-8.5%,跌幅小幅收窄,6月貿易順差規模509.8億美元。
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出,6月當月我國出口情況貌似不是很樂觀,主要因素在於當前全球貿易摩擦帶來錯綜複雜的環境,以及海外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總需求有所降低。而6月當月進口表現有所向好,但是其依然在負增長的狀態,表明短期國內內需市場或同樣不是很樂觀。
不過,對於我國內需市場來講,我國人口眾多,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形成了強大的消費基礎和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為國內形成強大市場打下深厚根基,長期看我國內需市場毋庸置疑是光明。6月當月的數據是短期的經濟數據,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下,短期的經濟數據存在波動是正常的,通過上半年的國內進出口貿易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整體表現是平穩增長的。
海關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4.67萬億元,其中,出口7.95萬億元,增長6.1%;進口6.72萬億元,增長1.4%;貿易順差1.23萬億元,擴大41.6%。可以從上半年我國進出口數據看出,我國整體對外貿易情況表現出「相當強的韌性」,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表現如此,更是難能可貴。
而且,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國內減稅降費的落實推進,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國內經濟企業的信心,結合我國經濟企業不斷調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不斷轉換,不僅有利於國內經濟的增長,而且,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將帶來更強動力。
有時候,一些提前經濟布局當時看不出所以然來,而隨著時間的進展,這些布局釋放的能量超乎想像,現在回想,那時全球貿易還還未出現當前錯綜複雜的環境。
也可以稱之為具有戰略眼光的部署,現在看起來令人拍案叫絕。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4.24萬億元,增長9.7%,高出外貿整體增速5.8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8.9%,比重提升1.5個百分點。相信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會持續保持健康增長。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企業來講,資金不僅是企業的血液,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糧草,而通過國內企業的融資渠道來看,企業主要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比例相對較小,而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央行的金融數據都是觀察資金動向的窗口,也因此,央行的金融數據是觀察經濟市場重要的窗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金融數據顯示出: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客觀上反應出實體經濟企業在投資方面意願有所提升,並且數據還顯示出,貨幣供應中廣義貨幣m2增速持續徘徊在歷史低位水平,對國內經濟意味著什麼?
資金對實體經濟大力支持,但貨幣並未「大水漫灌』
近日,據我國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初步統計,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3.2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8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0.02萬億元,同比多增1.26萬億元;6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2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7705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也即是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通過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出,無論是上半年社融增量同比還是6月份同比增量,都可以看出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真金白銀的大力支持。
並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體經濟在資金的支持下,有望獲得更好的發展,從而讓經濟平穩向前發展。
從貨幣的供應角度來看,央行的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2.14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6.77萬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比上月末高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2.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7.26萬億元,同比增長4.3%。上半年凈回籠現金628億元。
通過數據分析出,當前廣義貨幣m2增速依然處於歷史低位水平,一方面反映出央行保持M2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相匹配意圖明顯,另一方面反映出當前的貨幣流動性鬆緊適度,貨幣沒有「大水漫灌』。同時,在m2增速低位徘徊下,是不是感覺賺錢難度也不小?
狹義貨幣m1增速進一步提高,或透露出當月企業的現金流有所改善,不過,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雖然比上月增速提高,但是比上年增速放緩,往往表明消費和終端市場相對比上個月活躍度有所提高,但是比起去年來說,尚不是很樂觀?
綜合上看,狹義貨幣m1增速仍然相對偏低,透露出國內整體消費市場並不是很活躍。有一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如果終端消費需求量並不起色,而生產端投資供應量上積極向上,那麼經濟將會出現哪些現狀?
總結來說,當前我國經濟整體處於平穩向前發展之中,央行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流動性鬆緊適度,緩解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助力國內經濟發展,國內經濟的大趨勢是向好發展的,往前看,國內經濟的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