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是誰買了溥儀從養心殿偷出來的極品翡翠朝珠?

2019-05-11     低配老佛爺

宣統時期的宮廷管理其實很混亂的,其中建福宮大火這一事件,就是因為末代皇帝溥儀要清點庫藏,大小太監以及日常宮務管理官員擔心平時偷盜行為東窗事發,而蓄意為之的。其實溥儀要大動干戈的原因,是他自己在海外購買的一顆大鑽石丟了(其實就是被太監偷了)……

至於「自己家「的古玩珍藏,溥儀其實自己也偷著賣,有名有姓的歷代繪畫名作就有好幾張(連《清明上河圖》也丟了),據說還有那個乾隆皇帝最愛的、鑲滿各色寶石的黃金編鐘……根據民國十八年版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溥儀取物帳》第三編第四冊中記載,就有溥儀從養心殿中取走兩串翡翠朝珠的記錄。

大家都知道,養心殿可不是一個普通宮舍,它是清代帝皇日常」辦公休息「的場所,其中最著名的」三希堂"內,就珍藏了包括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在內的曠世之作,包括瓷器也是,清代最貴重的在宮廷內窯燒制的琺琅彩瓷,也只藏於養心殿……由此可見,養心殿內的東西都是一等一的,我們不說一定都是帝皇賞玩過的,起碼級別肯定是最高的,因此溥儀」取走「的兩串翡翠朝珠,也必定不是凡品。

鐵寶亭,二十世紀初京城首屈一指的翡翠玉石商,被稱為「翡翠大王錢百萬」。他的珠寶店鋪德源興是由父親在1895年開創的,鐵寶亭子承父業。關於這位人物,江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比如晚清三大翡翠手鐲名品,均出自他手,一對是慈禧太后的,一對是李鴻章母親的,還有一對就是杜月笙轉送宋美齡的。當時正值清朝末年的動盪時期,政府官員,王公貴族與皇親國戚常常要靠都出售金銀珠寶維持開銷。而由於鐵寶亭在業內的地位與口碑,不少達官貴人及朝廷官員均透過他出售珍藏瑰寶,連溥儀也不例外。

鐵寶亭購買了翡翠朝珠之後,將其拆成兩串項鍊,當作名貴的翡翠珠寶首飾賣給了當時僑商首富人稱「糖業大王」的黃仲涵。

黃仲涵,印尼華僑,1866 年出生於印尼三寶壟市,20世紀初繼承父親的「建源棧」商號開始獨立經營,後發展為龐大的「糖業帝國」,以其建源公司為主體的黃氏財團規模甚至比當時壟斷荷蘭東印度公司外貿活動的「五大」荷蘭貿易集團還要龐大。黃仲涵共娶有八位妻妾,育有十三個子十三個女,他的正室魏明娘育有二女,長女琮蘭,次女蕙蘭,這兩條項鍊一條給了長女,另一條給了次女。

次女黃蕙蘭是民國有名的」翡翠達人「,這條翡翠項鍊是她的標識,經常出現在她的各種寫真里,後來這條項鍊於1994年5月香港佳士得以695萬港幣拍出。

而原本送給大女兒琮蘭的這條項鍊,在1925年時被當作訂婚賀禮送給了她的兒媳婦佛姬兒·夏。佛姬兒·夏的父親曾任中國首位駐巴西大使,在此後,這串項鍊一直被黃氏家族保有超過了六十年,後被其家人在紐約出售。在這串晶瑩翠綠的項鍊上,不僅有著清朝皇室的印記,更紀錄著黃氏家族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輝煌,可謂極富傳奇色彩。

最終這條傳奇的翡翠項鍊,於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2千3百萬高價成交,為這個故事畫上了一個小小的句號。

伴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在時間的洪流之中,那些風雲人物的傳奇與故事如今也只被偶爾間提起罷了,某些珍寶卻實實在在的保存了下來,它們毫髮無傷,且熠熠生輝,就如同與被創造之時一般,這不禁讓人思考起永恆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d8Z_2sBmyVoG_1Z8K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