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深圳就是從一個小漁村上建起來的城市,沒什麼歷史可談,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深圳這片土地上至今已有6700年的人類活動歷史和1700多年的郡縣歷史。
深圳的前身為寶安,建制於公元331年的東晉咸和年間;到宋朝時期寶安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以盛產食鹽、香料、珍珠而著名。
而「深圳」名字的由來源自明朝永樂年間,「圳」字在客家方言里譯為田間水溝,早年的深圳因為村莊田間水澤密布深邃而得名。
深圳的另一個名字「鵬城」,則來源於經歷六百年風雨的——「大鵬所城」。
這所滄桑的古所城,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六百年,見證了深圳地區的歷史文化變遷。
有人說沒到過大鵬不算真正來過深圳,宅家雲旅遊,今天就跟隨「神鵰俠旅」一蕊和小強的鏡頭,一起來探訪這座隱藏著深圳百年回憶的古城吧!
順著高速一路前行,在深圳東部有一條翩翩伸向大海的海灣,大鵬灣開闊海岸線曲折,全年溫暖潮濕,風小浪輕適宜居住。
抵達之前在深圳博物館做了簡單的功課,介紹中說:「這裡雄踞著中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之城。」
站在城門前,音樂節的海報讓人有些出戲,但穿越門洞瞬間,那城牆古磚的滄桑感,仿佛瞬間帶我們穿越了時空,踏入往昔。
「所」是明代最基層的軍事單位,是朱元璋派廖永忠和朱亮祖平定廣東時,在境內設置的,其作用是負責沿海的軍事防務。
可能因其身份特殊,大鵬所城建成以來,多年的戰火和風雨無情的侵蝕著這座城;如今已經多次修葺,只保留了東、南、西三個門和部分城牆。
長滿青苔斑駁的城牆仿佛告訴我們,不論曾經多麼輝煌,最終也會被時光所掩蓋。
從地圖上看,整座所城呈不規則的四邊形,三條主街與各種小巷相連,阡陌交通中近十萬平方米的古建築鱗次櫛比的排列兩旁。
從地理位置上看深圳地處客家、廣府、潮汕三大民系的交匯處,所以這裡的建築是各種風格的融合,順著青石板,在寧靜古樸的古城中漫步你會不由自主的感慨那濃郁的明清氛圍,竟然保留的如此之完好。
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各種將軍第、參將府、守備署、火藥局、大夫第、天后廟等。
最有特色的應當來自這座軍事城輩出的各種將軍,其中的抗英名將、清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清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的將軍第最為著名。
鵬城的軍事身份註定了它與眾不同的命運,在明代反抗倭寇、葡萄牙入侵、清代抗擊英國殖民侵略時,鵬城的英雄們一個接一個,把生命獻給了國家,保護著這一方水土。
如今蒼老的古城還生活著很多留守的「原著民」,偶爾經過的老人和小孩,會在街口停下腳步聊聊家常里短。
窗口爬滿藤蔓,鬱鬱蔥蔥的植被覆蓋滿是歲月痕跡的古鎮,偶爾吹來的鹹鹹海風,讓你清晰感受古老脈搏緩慢跳動的頻率。
更多的民居因為興起的旅遊業被開發成了客棧、商店、博物館和體驗中心,大部分都保留著傳統民居的結構,仿佛這裡的一切都在無聲地講述著往昔。
一邊是人口千萬的繁華大都市,一邊是六百年滄桑的幽深古鎮。
我希望它不要野草蔓生,斷壁殘垣,也不希望它走國內所有古城的老路,內心期盼這寂靜無聲駐守在大亞灣畔的大鵬所城,能走的慢一點緩一點穩一點,保存這一簾六百年的幽夢,讓後世的更多人可以了解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
在時代的車輪滾動的越來越快時,我們需要一個心靈的聖地,在這裡不斷反思往昔才能走的更從容。
大鵬古城附近是深圳著名的海岸線—環龍岐灣,這裡也是深圳唯一有海岸線的村子,因其優美的山海風光聚集了大量的民宿,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
日落時分從古城移步海邊,正值盛夏暑期旅遊旺季,擁有「深圳鼓浪嶼」之稱的較場尾村環龍岐灣被休閒避暑的人群占領。
很多家長們帶著孩子來這裡避暑,同樣深圳的大小梅沙也是這樣,我們到深圳這段時間,每到周末景區都啟動了人流限制的措施,需要提前在網上預約。
如果你不喜歡快節奏的深圳,等疫情結束後,周末或者有空的時候自駕到較場尾、大鵬古城住上2天,認真感受慢下來的深圳,你會找到它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