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病可以轉陽,里寒可以轉熱,醫生治病講究的時機

2019-09-25     答摩健康

寒熱很容易區分嗎?有時是的,有時不是。明察寒熱,往往決定了用藥方向。本文通過兩個醫案,深度揭示寒熱的變化莫測。

《素問》云:「少陰之脈,色榮顴(quán),骨熱病也。榮未夭日,令且得汗。」

陽明病或少陰病、厥陰病,乃至太陽病、太陰病,都可見到顴紅。榮未夭日,無里虛證或無榮血不足,可以發汗,指的是陽明病辛寒法解表清熱。少陰病厥陰病,榮已夭的顴紅,就難治一些了,也不能隨便發汗。所以,顴紅並不意味著少陰病,也未必都按少陰經脈治療。

表里虛實之外,寒熱辨也是個重頭


案1:怕冷拉肚子,卻也有熱證

最近手頭兩個案子。一例,口燥、腹脹怕冷、遇冷咳嗽流涕,大便常不成形,前面用黃芪桂枝茯苓湯,其他症狀有緩解但口燥加重、臍部隱痛得暖減輕;溫經湯半量用了,腹脹硬痛拒按、不大便,反而加重了里結里熱,里寒變里熱結。

寒熱之間,只隔一線。這樣突然發現,黃芪桂枝茯苓湯、溫經湯都是加重了熱。

溫經湯要複雜一些,裡面有甘寒的芍藥、人參、丹皮、麥冬,這樣虛轉實,寒轉熱。這樣貌似闌尾炎了。

用薏仁丹皮桃仁瓜子湯,沒有桃仁瓜子,用了6g大黃:薏仁48g,丹皮18g,大黃6g,夜間喝了三分之二量,半夜兩點時腹脹基本消退,出汗,今晨喝餘量,右下腹仍有鈍痛、壓痛,大便一次,成形(經常不成形);薏苡仁48g,丹皮18g,桃仁18g,瓜子48g,1劑續進。大黃牡丹湯的第二梯隊,這個方好用,拿不準是不是要用大黃牡丹湯,就可以用這個。

瓜子湯1劑後反饋,腹脹痛完全沒了,並且大便成形偏干,與以往每每稀不成形,大不相同。

這個病案到這裡,里寒大為減輕了。這正是典型的陰病轉陽,里寒轉熱。

寒熱辨也不簡單,有時候真會錯的。


案2:抑鬱症,是寒是熱

另一個抑鬱症案的治療經過,很明顯在寒熱上存在分歧,以及虛實補瀉上判斷的問題,所以治療起來一直效果欠佳。

有醫生認為前面醫生的治療,過用涼藥。這實際是誤會,用涼藥才是對的,只不過虛實上面確實夾雜難辨。

患者多年——大概十來年,蹲不下去,里結很重,但是她的主述很迷惑人,她那個久病變抑鬱失眠,怕冷怕風,口乾口臭不欲飲,飲冷不適,結果是大柴胡證。如果用溫藥,或者補法,肯定不行。怕冷怕風,肚子還怕涼呢,怕飲涼水,飲涼不適,當然不敢下。

這次也是因為針刺腹部,才發現必須下法,否則還是不會想到大柴胡。半量大柴胡用到第6劑上,症狀有很多緩解,但舌裂紋並沒有好轉,膩苔消退也停止了,而且是灰膩浮苔。

這是什麼問題?這是寒濕在內的里結;結果轉方梔子大黃湯2劑,裂紋立即明顯合攏,里熱去了里寒濕就凸顯,雖然還是里熱結,但是偏虛有寒。

寒熱夾雜很複雜,還有虛實補瀉方向問題。某師兄一直認為要用熱藥溫補,結果還是不行。非得陽明藥才行。這個患者病很多年了,可以說遍訪名家。治療反反覆復,但是也有改善,以前吊不起氣,氣短乏力,還真想不到會用下法,現在大柴胡一周都不會氣短,前面溫補藥治療還是有功的。

打個比方,前面都在用懷中攬月,正好使得上大摔碑。並不是說我比前面的醫生高明,有個時機的問題,時也命也。

所以,病人描述有時候不可靠,還是靠查體,他覺資料太太太重要了。

所以跟我的老師寫案子,他覺排在前面,他覺資料與自覺症狀結合判斷才行。並且寒熱表里虛實的六要素與緩急先後,治療中是可能發生切換的,也就是所謂的「陰病轉陽,里邪出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RTXbW0BJleJMoPMFJ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