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金章宗泰和五年,有一位16歲的少年前往并州趕考,在路上他遇到一位獵人,只見這獵人在那唉聲嘆氣,少年就問道:「老丈,您這是怎麼了?為何對這兩隻大雁嘆氣?」獵人回道:「小官人有所不知,這大雁本是一對,我今天早上張網捉住了一隻就地給殺了,誰知道另一隻卻不飛走,在天上不住的悲鳴。最後它竟一頭撞在地上撞死了。」少年驚訝:「竟然還有這樣的事?那老丈能否把這對大雁賣給我?」獵人又說:「小官人要買,可以是可以,只是看你這裝扮,像是趕考的官人,帶著兩隻大雁,不嫌累贅嗎?」少年回道:「這對雁兒如此忠貞,我將他們埋葬了,在這雁丘旁再賦詩一首,供後人憑弔。」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問了,這少年的詩寫成了嗎?李夫子可以告訴大家,他寫成了,就叫《雁丘詞》。而且開頭第一句大家肯定聽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咱們後來經常用這句來形容一個人至死不渝的愛情,不過大多數人應該都不知道這句詩最初是讚美大雁的。那麼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哪些名句隱含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您知道「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背後竟是一段血流漂杵的悲慘歷史嗎?您相信「曾經滄海難為水」出自一個渣男之手嗎?「年年歲歲花相似」竟然引發了一場震驚詩壇的血案,又是怎麼回事呢?李夫子就和大家聊聊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背後的故事。
要說咱們古代吟詠菊花的詩,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想起那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但是大家知道這詩的名字叫什麼嗎?它叫《不第後賦菊》。所謂「不第」,意思就是科舉考試沒考上,落榜了。這首詩的作者生活在中晚唐時期,那會兒唐朝的政治已經相當腐敗,連帶科舉也沒什麼公平可言。作詩的書生幾次去長安考試卻回回名落孫山,最後就留下了這麼一首《不第後賦菊》。全詩是這樣寫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般人要是考試落榜了,心情肯定是又懊惱又鬱悶,寫出的詩也都是帶著一股愁苦味。可這位的這首詩全篇沒有一絲哀愁之氣,反而是心情激揚,豪情萬丈。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位落榜生還真不是一般人,他的不一般首先表現在才學上,傳說他5歲那會,父親和祖父在院裡做詩,約定以「菊花」為題,他就站在一邊瞧著,祖父一時想不出高妙的句子,旁邊的小孫子忽然開口道:「堪於百花為總首 自然天賜赫黃衣」。這兩句的意思是菊花是百花之中的首領,所以上天也賜給它黃袍加身。父親一聽兒子吟出這麼兩句大逆不道的詩來,嚇了一大跳,伸手就要打他。
旁邊的祖父就跑上去攔著,說「這孩子能作詩,就是現在小不知道輕重,你再讓他寫一首就是了,幹嘛打孩子?」於是父親要孩子再寫一首,還是以菊花為題。兒子於是又吟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是說菊花在西風中盛開,但是因為天氣寒冷難以吸引蝴蝶,但要是讓我做掌管春天的神仙,就讓菊花和桃花一起盛開。好嘛,這孩子的氣魄還真是不一般。除了氣魄,他的出身也很特殊,您別瞧他寫詩寫得好,就以為他是書香門第的公子哥。其實這孩子家裡世世代代都是私鹽販子,咱們都知道,古代鹽稅是政府收入的大頭,鹽價也相當的高,所以很多貧苦的老百姓往往幾個月都吃不上一點鹽,私鹽販子這個行當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些人逃避官府的賦稅,直接將鹽賣給老百姓。這在朝廷眼裡跟直接從國庫里伸手偷錢沒什麼兩樣。所以唐朝中晚期那會販運銷售私鹽超過一石,就是死罪。如果膽敢生產私鹽,對不住,甭管生產多少抓著了就是死。在這種情況下還敢販賣私鹽的,絕對都是視死如歸的主。這位小朋友從小耳濡目染,武力值自然不低,他精通劍術、騎馬,射箭也相當不錯。於是在科舉考試落榜之後,他乾脆回家繼承鹽幫,做了晚唐的黑社會老大,後來因為水災、旱災連年不斷,唐朝官府還沒完沒了的加稅,河南那片的私鹽販子,接二連三的起義,這裡面自然也少不了那位落榜生,僅僅5年之後他就領兵攻破了潼關,占領了大唐首都長安,並在不久之後登基稱帝。
說到這大家就應該已經猜到這位落榜生是誰了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巢」!黃巢稱帝之後,似乎已經實現了自己在《不第後賦菊》里展現的雄圖壯志。長安這座城市的確因為他而「滿城盡帶黃金甲」,但這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長安真正苦難的開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建國之後,黃巢和他的軍隊很快飄飄然了起來,大唐宗室和公卿被殺光之後,他們在大唐的帝都里肆意搶掠、姦淫婦女。著名詩人韋莊在《秦婦吟》里描述了當時地獄般的長安,比如「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意思是東鄰的女子眉妝剛剛畫好,容貌傾國傾城,就被闖入家中的軍人抱上了戎車搶走了。再比如「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妝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意思是西鄰的女兒年紀很輕,並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險惡,一個軍人跳上她家的台階動手動腳,想要侮辱她,這女孩不肯就被黃巢叛軍拔刀砍死。
還有「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琉璃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意思是南鄰的女人是剛剛嫁進門的新婦,還不知道她姓什麼,只聽見庭院中有刀劍的聲音,頃刻間新婦就已經身首分離,她的姐妹在屍首前大哭,最後一起跳井自盡了。再比如「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拆雲鬟拭眉綠。已聞擊托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煙中大叫猶求救,樑上懸屍已作灰。」意思是北鄰的少婦聽聞叛軍打了過來,匆匆忙忙卸掉首飾和妝容,準備逃走,誰知人還沒逃脫,已經有叛軍來敲擊房門了。少婦情急之下只好爬到樓上去,沒一會四面的火光直衝上來,少婦想要下樓,樓梯卻已經被烈火燒毀,她在煙火中大聲呼救,然而一切都已經晚了。
老百姓們在黃巢的恐怖統治下,竟然又開始懷念唐朝,原來的朝廷雖然烏煙瘴氣,可也沒將老百姓逼上這種絕路,所以兩年之後,唐軍一度攻入長安,又被黃巢的軍隊打散。在反覆爭奪的過程中,黃巢驚恐的發現,老百姓竟然心心念念盼望著王師前來拯救自己,這還了得?黃巢的殺心一下子被激了起來,他以老百姓為唐軍做內應為由,在長安城中大肆屠戮,城中的溝渠都被鮮血染紅了。知道這段歷史之後,咱們再回頭看,那首《不第後賦菊》是不是覺得字裡行間充斥著殺意呢?當然這樣殘忍嗜殺的黃巢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幾年之後他兵敗被殺,首級也被人割了下來,獻給了唐僖宗,與首級一併獻上的,還有被黃巢擄走,被迫做了他妻妾的二三十個貴族女子。
大家別看黃巢打來的時候,唐僖宗腳底板抹油溜的比誰都快,這會兒他可來了勁了。見到這些女子,唐僖宗就問了「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孩子,你們的家族世世代代蒙受國恩,為什麼屈從於賊人?」為首的女子不卑不亢,直面唐僖宗說道:「黃巢逞凶叛亂,國家有百萬雄師,卻不守護宗廟,反而跑到巴郡、蜀郡避難。現在陛下因為抵抗不住叛軍而責備一個女人,將公卿大臣置於何處?」這一下可把唐僖宗問成了啞巴,他下令將這些女子當街斬首,臨行前執法的人可憐這些婦女,就讓人拿來酒水,要她們喝醉了再行刑,其餘婦女邊哭邊喝,不久之後就醉倒在地,被一一殺死,只有為首的那名女子不哭也不飲酒,從容的面對死亡。
說完了晚唐的故事,讓咱們再把時間軸稍微往前撥一撥,回到中唐時期,在無數描繪愛情的詩歌當中,除了開頭提到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還有一句非常著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被人屢屢引用。它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曾經滄海難為水」,出自元稹的《離思》,是他悼念亡妻所作的詩篇。元稹是怎樣的人?他又經歷了怎樣的情路?咱們都知道大唐是詩歌的樂土,在唐人的眼裡能寫一首好詩的才子,跟今天的影視明星差不多,而且唐人還特別熱衷於讓喜歡的詩人組合出道。
就說這元稹他當年與白居易齊名,倆人的組合就叫「元白」。元稹才華出眾,20多歲那會就被太子少保韋夏卿相中。韋夏卿甚至還將自己最疼愛的小女兒韋氏嫁給了他。元稹與韋氏非常恩愛,韋氏雖然跟著元稹吃了不少苦,卻從不抱怨,一心一意的支持體貼丈夫。可惜好景不長,7年之後,韋氏因病去世。痛失愛妻的元稹寫了許多悼亡詩,傾訴自己的哀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離思》的第四首。全詩是這樣說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其它的水流便不值一提,見過巫山的雲霧,其他的雲彩就黯然失色。我從花叢中走過,卻懶得回頭多看一眼,一半是因為修道、一半卻是因為你。
除了五首《離思》之外,還寫了《遣悲懷》三首,那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出自第二首。而在第三首《遣悲懷》中,元稹更是寫下了「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句子,意思是說他只有用終夜哀愁不眠來報答妻子平生操勞、未曾舒展眉頭的恩情。然而狗血的是,元稹雖然寫了無數流傳千古的悼亡詩,但他的私生活實在是稱不上「取次花叢懶回顧」,甚至跟他比起來,喜歡馴養失足婦女的白居易都算是純良的了。
唐傳奇中影響最廣的《鶯鶯傳》就是元稹寫的,元代戲曲作家王實甫,就是以此為藍本創作了《西廂記》。一般認為《鶯鶯傳》是帶著元稹的自傳性質的,但和《西廂記》中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故事不同,元稹少年時與鶯鶯相愛,後來為了追求功名,他遠赴長安。被太子少保韋夏卿相中,名門閨秀近在咫尺,元稹立即拋棄了遠在他鄉的鶯鶯與韋氏成婚,而且這還沒完,元稹娶了韋氏之後,被拋棄的鶯鶯也只好另嫁他人。結果有一回,元稹路過鶯鶯的丈夫家,居然還厚著臉皮卻撩撥舊情人,請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見。鶯鶯知道之後,便寫了一首詩來謝絕,要元稹「且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結果這元稹確實沒有再和鶯鶯接觸,但這傢伙卻提筆寫了《鶯鶯傳》,在裡面為自己的始亂終棄開脫。他說上天造就了絕代佳人,要是不危害自己就一定會危害他人。從前商紂王、周幽王都執掌天下大權,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那全都怪女人啊,而他元稹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戰勝妖孽,所以只能克制感情。
大家說說這都是什麼歪理?除此之外,元稹和當時著名女詩人薛濤、著名女藝人劉采春,都曾有一段情史,這兩段關係都是以元稹的熱烈追求開始,然而當女子們陷入愛河,元稹的激情褪去,他又是同樣選擇了不告而別。大家說這不是渣男又是什麼?如果說元稹的詩是感情的殺手,那麼還有一位詩人,他的詩最終成了奪命的利刃。這位詩人又是誰呢?古代人面對花開花落,總是能發出許多感慨。這其中有一句大家肯定熟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據唐《才子傳》記載:劉希儀這人不僅長得俊美,而且善彈琵琶,詩寫的也非常好。他還有個頗有詩名的舅舅,叫做宋之問。
劉希夷將《代悲白頭翁》寫完之後,拿給舅舅鑑賞。宋之問一眼就相中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於是他向外甥提了個匪夷所思的要求,能不能把這句詩轉讓給他,以他的名義發表。劉希夷估計這輩子都沒見過這種操作,詩句還有轉讓的。雖然是舅舅,劉希夷也不太樂意,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舅舅是個狠人中的狠人,眼見外甥不願意,宋之問又不捨得撒手,乾脆趁著外甥人還在自己家,命令僕人趁其不備偷襲了他,用裝滿沙土的沙袋生生地壓死了這位才子。可憐劉希夷死的時候只有20多歲,《代悲白頭翁》中的那句「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竟然成了詩人自己的亡歌。
看完了今天的故事,咱們在吟誦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的時候,會不會更增添一分唏噓?當然被人永久傳頌的是美好的詩句本身,至於它背後的血腥與糟粕,也只配當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