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之袁世凱:民國梟雄還是竊國大盜?

2019-07-24     位長安

談到袁世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竊國大盜」四個字,似乎他就是一個賣主求榮、道德敗壞、禍國殃民、無情無義的賣國賊,是永遠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人。

電視劇《走向共和》卻撥開雲霧,以冷靜的鏡頭為我們展示了迥然不同的袁世凱,這是一位中國上下五千年官場厚黑學的集大成者。

這個人老成謀國,高瞻遠矚,有政治手腕,在國家和民族的問題上有原則有擔當也有自己的想法;權謀詐道,厚黑哲學,無不精通,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如履薄冰,該仁厚則仁厚,該狠毒則狠毒。

對於朋友有仗義也有提防;對於女人既風流好色又有真性情;政治上有利民之舉比如廢科舉、辦新學、訓練警察、組建新軍,也有愚蠢行徑比如倉皇稱帝,大搞獨裁,最終晚節不保,令人唏噓。

他從發跡、鼎盛、再到沒落都是中國社會的縮影。

下面我從為人做官,教育興國,兒女情長,歷史疑雲四方面分析一下電視劇中的袁世凱,與諸位商榷一二。

為人做官:對上忠誠、知人善任,雄韜偉略,再造共和

袁世凱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劇變最重、最有意義的時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昏昏欲睡的清政府的大門。使得中國一下子從兩千多年的王朝專制被迫過渡到代表先進文明的憲政共和。

一個人從社會的最底層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爬到社會的最頂端,袁世凱的為人處世有著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袁世凱對待上司和主子十分忠誠,能夠及時擺正自己的位置,這點可以由他與三任上司李鴻章、榮祿和慈禧的關係看出。

袁世凱之發跡得益於李鴻章的賞識。

袁在朝鮮期間處理朝鮮內政的表現使李鴻章對其賞識有加,而袁世凱也主動向李鴻章靠攏,以子侄自居,以表忠誠。

不過,袁世凱的忠誠是建立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比如李鴻章因甲午戰敗被迫下野,袁世凱就暗通翁同龢,並且委婉地慫恿李將大學士的閒職讓給對頭翁。

當然,袁畢竟聰明絕頂,懂得審時度勢,鬼子六恭親王死前遺言「翁同龢不可大用」,翁同龢被罷官免職,袁世凱重新回到了李鴻章的羽翼庇護下。李鴻章也未責怪他,還是正式舉薦其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在死後讓他全面接了自己的班。

袁世凱的第二個上司是榮祿。

得其舉薦,袁世凱赴小站操練新式陸軍。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私家軍隊,所謂「吃袁大帥的飯,聽袁大帥的話,替袁大帥出力」,成為袁世凱軍隊私有化的最好宣言。

袁世凱懂得投桃報李,對榮祿忠誠有加,視其為再生父母。很多人認為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出賣了光緒,屬於賣主求榮,殊不知,當時袁世凱的主子明明是榮祿,而絕非對他無半點恩惠且毫無實權的光緒皇帝。所以,賣主求榮的罪名,壓根就不成立。

袁世凱的第三個主子是慈禧。

接任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後,他對慈禧的忠誠就變得理所應當和無以復加,張嘴閉嘴就是「太后及大清、大清及太后」的說法將其效忠之言行展現得淋漓盡致。

袁世凱對待朋友和下屬有誠有意,愛護有加。

徐世昌是袁世凱的舊相識。

當年徐進京趕考,袁世凱資助其全部盤纏,自己落得個一日三餐以冷水充飢。此等誠意使徐世昌後來對他桃李相報,在袁世凱最落魄的時候收留了他,並為其寫兵書,還辭去了翰林院的差事,跑到小站幫其練兵。

袁世凱對徐世昌也毫無保留,甚至將小站練兵的最終目的都和盤告之;並能以兄長視之,即使在當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後,也是十分尊敬這位菊人兄。

楊度,一介狂士,雖是憲政幕僚身份,袁世凱卻對其多禮有加。

楊度剛從日本回來,袁送他「曠世逸才」之牌匾,視其為自己的憲政導師,讓楊度直呼其名「慰亭」。

楊度耿直口快,常常直言袁世凱的問題,甚至當面頂撞,然而袁世凱從未顯露出一絲慍色,而是始終尊敬。

用人方面,袁世凱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

趙秉鈞本是擺攤之人,因其父與袁世凱有八拜之交,趙便拿著他老子的介紹信去投奔袁世凱。雖無一技之長,但僅憑「你交給我的事情總能辦好」一句話就打動了袁。趙秉鈞最後官至國務院總理,與袁世凱的信任是分不開的。

趙秉鈞推薦楊士琦,袁世凱毫不懷疑,當即委以重任,將北洋的整個銀庫交給他掌管。袁世凱為小兒子辦滿月酒,所獲禮品一眼未瞧就交給楊士琦,讓其兌換成銀票專用於慈禧太后迴鑾用,而自己並不過問這筆錢,由此可見對其之信任。

除了趙秉鈞和楊士琦之外,留學派如馮國璋、段祺瑞、王世珍,市井派如孟恩遠、曹錕、張勳,袁世凱都能一視同仁,委以重任。他經常掛在嘴邊那句「如果皇帝有什麼賞賜,還真少不了你小子的」,充分表現了其對下屬的愛護和誠意。頗有點《亮劍》中李雲龍與魏和尚、張大彪打罵即愛的味道。

對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對敵人則毫不手軟。袁世凱的死對頭小醇王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慈禧的親外甥,位高權重,深得隆寵。袁世凱在與其梁子實在無法化解的情況下,只好硬碰到底。

載灃身份特殊,但袁世凱仍毫無懼色,在厘定新官制會議上,袁世凱對載灃肆意嘲諷,令其難堪。後來載灃升任大清攝政王大權在握,袁世凱仍舊堅持與其與鋒相對,逼其下台。此等勇氣,令人欽佩!

除了載灃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其餘小的對手,袁世凱同樣乾淨利落。處死馬三俊、參奏盛宣懷、打擊瞿鴻機和岑椿萱等人,可謂不擇手段,令人膽寒!

對於中間派,袁世凱則儘量採取拉攏態度,比如貪得無厭的慶王和被這部劇有些醜化的李蓮英,袁世凱動輒就是50萬甚至100萬的銀票孝敬。我們不得不嘆服袁世凱的大氣和魄力!

單由這部電視劇而言,袁世凱是清末繼曾國藩、李鴻章之後,最傑出的實幹家和務實主義者。他繼承李鴻章的遺志:重整北洋、操練新軍、興辦實業,這裡有很多事情如辦新式學堂、廢科舉等是李鴻章想辦而未辦得了的。

袁世凱手創了中國的警察、郵政等部門和制度,尤其是在清末立憲、厘定新官制等重大決策時,袁世凱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無可代替。

袁世凱最大的功績就是促成了共和,他一手策劃清帝退位和民國成立,其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務實的做事風格一覽無餘。

不誇張地說,世界史上,唯一一起專制過渡到共和卻沒有伴隨大規模犧牲與流血事件的恐怕只有中國。由此而論,袁世凱功莫大焉!

當然,一個人如果過於務實,缺乏理論支撐,最後也許會功虧一簣,袁世凱最後令人詫異的稱帝行為,恰恰反映了他缺乏曾國藩、李鴻章等高瞻遠矚的思維和張之洞、左宗棠嚴於律己的行事作風吧。

教育興國: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倡導留學,重用海歸

如果說為人處世和治國安邦方面,袁世凱有很多被人指摘之處的話,那麼在教育興國方面,他卻做得十分給力完美,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他是近代史上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第一人。

1 廢除科舉

科舉制自隋文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延續到清末,已經有近1300多年的歷史,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在唐宋時期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封建帝國培養了數以十萬計的進士,滿足了國家統治的需求,維護了國家的正常運轉。

然而從明朝開始,八股取士就導致科舉考試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大量的有才之士無法在案牘之上顯露才華,很多庸碌之輩靠著死記硬背溜須拍馬進入官場。使得明朝清朝六百年思想知識界幾處處於萬馬齊喑的境地。

到了晚清,科舉考試幾經完全不能適應國家對新式人才的需求,作為科舉落地的袁世凱從小就對其深惡痛絕,所以廢除科舉一事他第一個大力支持並堅挺到底。

1905年,由袁世凱領銜,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岑春煊、兩江總督周馥等奏請朝廷停止科舉考試,推廣西式學校,得到批准。清政府諭令從1906年起停止所有鄉試、會試和各省歲試。

這樣,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了,為新式學校的發展掃除了障礙。袁世凱後來經常與其子女談起這件事,認為是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事情,依我看來,這件事確實值得驕傲一輩子!

2 興辦新學

前段時間,山東大學因為學伴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感慨百年名校為何墮落到如斯地步?國人崇洋媚外之心理何日能真正改觀?

我也在想,如果袁世凱活著,對這件事會如何處置呢?因為山東大學正是當年袁世凱親創。1901年袁世凱上書光緒帝,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即現在的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

袁世凱在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積極興辦新式學校,通過組建教育行政領導機構、籌措辦學經費和培養師資等措施,使得他管轄下的直隸省(今河北省)的新式教育發展迅速。

此外,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鎮」為首的現代化陸軍及「保定陸軍學堂」、「軍醫學堂」等一大批軍事院校。為了保證學生上課的安全,他還創辦北京、天津兩市的現代化警察部隊,使民國初北京、天津兩市的治安曾享譽全世界。

據我查得資料顯示:

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辦有專門學堂12所,實業學堂20所,優級師範學堂3所,初級師範學堂90所,師範傳習所5處,中學堂30所,小學堂7391所,女子學堂121所,蒙養院2所,總計8723所,是整個洋務運動期間興辦新式學堂最多的省份。

直隸有學生16.4萬多人,位居全國第二,但學務資產有480萬兩,名列全國第一。

3 倡導留學

從1896年的留日13人到1901年的上百人,從清末開始,留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1901年8月,清政府發布上諭:「前據湖南、湖北、四川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用意甚善,著各省督撫,一體仿照辦理」。

袁世凱響應清政府號召,在他任內,積極派遣留學生出國。不單如此,他從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兩)作為獎學金,來資助由北洋所創辦新式軍事學堂中學生。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孫傳芳、張士鈺、張樹六、劉洵等人。

1903年,袁世凱就在北洋大學堂中選出王寵惠等8人赴美留學,這是新政期間中國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同年,他從舉人或秀才中選拔吳鼎昌等20人赴日留學。

除了留學生之外,袁世凱還破天荒地建議國家應該選派現任的官吏出國遊歷,真正學習一下西方的管理體制。

這才有了劇中幾個年輕官員去了日本與伊藤博文交流兩國情況,伊藤博文緬懷已故的李鴻章,感慨在國內不被重用的嚴復。

除了建議國家之外,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他在直隸整飭吏治期間,命令一些未赴任之州縣實缺官員赴日本遊歷三個月,參觀日本行政、司法、官署及學校、實業,回省後才能赴任新職。他認為「此項官紳遊歷為目前行政改良之漸,即將來地方自治之基」。

4 重用海歸

我們常常感慨很多留學生一入歐洲深似海,從此祖國是路人。他們之所以留在國外不回家,一方面是國外的待遇高,另一方面還在於回國得不到重用。

大家一直爭議鄧稼先回國效力,楊振寧國外享福,以此批判楊振寧不愛國,其實楊振寧並非不想回國,只是他之所學偏重物理理論,在當時的國內並不能有真正用武之處。

袁世凱深諳此道,知道留學生本質上都想回國效力,而且日本之富強也與大量留學生為國投身有莫大關係。所以他非常重視對留學生的安排和任用。

他任駐朝鮮總督之時,即把早年留學美國的唐紹儀收在幕下,且不斷重用。後來,袁世凱回國被提拔後,唐還在袁手下主管對外事務,特別是有關築路交涉。

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就大膽提拔曾經留學國外的軍事畢業生,其中最著名就是後來成為直、皖軍閥代表人物的馮國璋和段祺瑞。

這張照片出自《建黨偉業》

馮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1895年,他到日本學習軍事,彙編成書,得袁世凱賞識,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一手修訂新軍兵法操典。

段祺瑞也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來到德國學炮兵一年,於1896年被袁世凱調入新建陸軍,提升為炮兵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

詹天佑於1872年由中國派出赴美留學,188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鐵路專科。1905年,在袁世凱保舉下,詹天佑被聘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

京張鐵路在那個年代讓國人揚眉吐氣,更讓詹天佑名垂青史,可我們不要忘了,如果沒有袁世凱的支持,詹天佑是不會取得如此成就的。可惜,國人如今只曉詹天佑之功,卻遺忘袁世凱伯樂之力。

正是袁世凱對歸國留學生的大膽任用,才使新建陸軍成為當時除張之洞編練自強軍之外最現代化的一支軍隊。

袁世凱是那個時代最具開拓精神的官員,他參與廢除科舉制度,倡導官吏出國遊歷,推動留學教育措施,使直隸的教育成為當時全國楷模。

他的教育措施,促進了清末舊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轉型,並推動了清末留學熱潮出現及近代留學教育的發展。由此而論,袁世凱堪稱近代教育發展的革命先驅!

兒女情長: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常言道,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走向共和》最讓我動容的不是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也不是那些改天換地的風雲人物,而是那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袁世凱與沈玉英

這是全劇最重頭的一條情愛線,從第一集貫串到最後一集,袁世凱與沈玉英的有情有義,有始有終,真是看得人盪氣迴腸,感懷難勝。

沈玉英的扮演者是黃梅戲皇后韓再芬,演技超群,扮相精妙。把一個風塵女子蛻變為第一夫人的過程演繹得絲絲入扣,其節烈,其潑辣,其溫婉,躍然眼前。

史上袁世凱有正妻于氏,袁世凱稱帝後,于氏「順位」為皇后;沈氏雖為大姨太,但名分上始終是妾而不是妻。但《走向共和》集中筆墨凸出沈玉英,確乎造成了相當感人的藝術效果。

全劇大約有10集左右重點展示了袁世凱與沈玉英的情感,我遴選其中5集,談談個人想法。

在第一集中,沈玉英初亮相,一股潑辣勁兒罵得龜奴輩狗血淋頭:

「呸!你們這些王八羔子,也配說袁爺!他現在是秦瓊賣馬,英雄落難。朱洪武還有個討米叫花的日子呢。一朝騰龍在天,你們哪,後悔的地方都沒有!」

打發走了這起子勢利眼兒,沈玉英回到房來,袁世凱自顧自地撥弄下琴弦:「立馬橫刀憑誰問?卻是一紅粉佳人!」他說明原由,李中堂來京奏事,該是走的時候了。

臨走前,佳人輕撫瑤琴,袁世凱潑墨揮毫,在一條白綢上走筆淋漓。書罷,把綢子披在沈玉英肩頸上,道:「英子,這副對聯你拿著,日後我要是有出將入相的那天,你拿著它來找我。」

沈玉英展綢而讀,聲淚俱下:「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沈玉英一把跪下抱住袁世凱,感泣難已:「袁爺!有了你這句話,我就值了,值了!從今以後,我,我會花錢把自己贖出來,尋個清凈的小院兒住下,一門心思地,等著你回來!夜夜等著你,你可要回來呀!」聽聞此言,袁世凱也不免英雄氣短,眼角潸然。

到了第23集,袁世凱告密,太后在朝堂上怒斥皇帝,接著發作袁世凱:「袁世凱,你首鼠兩端,我豈能容你!」喝令推出。袁世凱嚇得七魂出竅,榮祿跪求,太后終免其一死。

袁世凱倖免於死,深夜回到北洋老巢,眾將來迎,趙秉鈞道:「找著了。」官轎抬到一處幽靜小院兒,袁世凱推門而入,不回頭地吩咐「你們都出去!」,喘息初定,他看呆了——英子淡妝素服,端坐於床沿,靜靜地等著他。

她果然不負所言,贖出自身,獨居小院,洗去鉛華,靜待良人歸來。袁世凱不動聲色:「果然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能。」然後眼角一熱奔過去,撲在英子懷裡,邊哭邊嚎:

「英子,我差,我,我差點兒就見不到你啦!太后,太后她要殺我!」沈玉英一瞬間宛似慈母,輕拍著袁的頭頂,安慰道「不怕,我們不怕!」熨帖著這個男人雄強外表下傷痛脆弱的內心。

35集,太后迴鑾舉行新政,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開啟新學教育。袁世凱請了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呂碧城做心血先生給諸位講課,然而要破除老頑固們腦中千年森嚴壁壘,著實不易。

沈玉英領著總督大人的姨太太團,唱了一齣好戲,為夫君擂鼓助威。你看沈玉英,領著「姐妹們」,大大方方,言笑晏晏,走過天津城的大街小巷,走過路人老少形形色色的喧鬧指點,來到女學招生現場。

呂碧城雖是一代才女,面對如斯混亂場面卻有些力不從心,沈玉英呢,不漏聲色給呂解圍:「碧城先生,我們這些,都是你的新學生!」呂碧城高興道:「你們來了,我們天津新學可有希望了!」

這下子旁邊那群看熱鬧的所謂紳士們忍不住酸溜溜來一句:「這群芳畢至,新學生輝呀。」

58集,孫中山與袁世凱達成和解,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電邀孫中山北上,招待酒會上,沈玉英一襲尊貴紅色長裙,向孫文伸出縴手:「孫先生,我能請你跳個舞嗎?」舞會中央,袁夫人與孫先生翩然共舞,一個動作簡單,一個舞姿靈秀。

沈玉英,這位當年的風塵女子如今儼然出落成中西兼通的賢內助!從她潑辣罵街呵退龜奴,到化身慈母安撫驚魂甫定的丈夫,從她機智喬裝演戲助陣先生,到社交場所儀態大方盡顯外交風範...沈玉英之蛻變令人驚喜!

當然,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最後兩集:

65集,袁世凱打算登基為帝,沈玉英給大總統剃頭。

英子:「你,真的想當皇帝?」

袁世凱:「聽誰說的?哪有的事兒。」

英子把他腦袋搬過來,「別動!你連我也要騙啊?」

袁世凱:「你真想當皇后?」

英子俯下身來,似開玩笑似正經道:「想。」

袁世凱仰頭大笑:「要是一個婊子,也當上了皇后——哈哈哈哈!」

沈玉英也笑了,捉住男人的頭頸,「要是一個痞子,也能當上皇帝——」

袁世凱:「那才算有理想有抱負呢。」沈玉英:「那我也算,沒看走眼。」

兩個人玩笑之語,卻讓人感覺一種甜蜜的幸福。

67集 袁世凱被兒子誤導做了皇帝,結果全國反對,袁大總統四面楚歌。然而如同虞姬對西楚霸王不離不棄一般,沈玉英此刻也默默陪伴著袁世凱。

袁府偌大的西式大廳里,匾額上四個黯淡的大字:誕膺天命。匾額下歪著身子坐著蒼老委頓的大總統。他手搭涼棚,試探著問了聲:「英子?」沈玉英從廳外走過來,袁世凱仍在喚她,「英子,關了它,關了它……關燈……」燈光關。

燈光黯淡,袁世凱白髮叢生,此刻他的內心無比落寞與驚懼,眾叛親離,弦斷有誰可聽?只有英子,悄悄走過來,拭去他的淚痕,撫慰他的傷痛。

他示意英子穿上那件沒來得及也永遠來不及穿的皇后服,他給她挨個扣上扣子。她捉住他的手,蒼老冰涼的手,含情含淚地看著他。

他讓她站遠了看,他蒼老的頭點了點,微笑道:「我總算讓你當上了皇后。」

她展顏,他連著喚了兩聲英子,噙淚,「咱們這輩子,」連著揮了兩下手,「沒白活!」

英子微笑著驕傲地點頭。

她驕傲地轉身而去,手執白綢,遞給夫郎。他手摸白綢,老淚橫流。白綢上是那副她珍藏幾十年的對聯: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還留著呢。」

袁世凱微微苦笑,仰頭一句:

「我總算沒有辜負你。」

英子一笑:「我知足了!」

這一刻我腦海不禁浮現出黃日華版《天龍八部》的一幕:

阿朱說:便跟著你殺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後悔。

蕭峰說:四海列國,千秋萬代,就只有一個阿朱。

也許,袁世凱應該補一句:四海列國,千秋萬代,就只有一個英子。

袁世凱終於是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尿毒症發,是壓倒他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病床上的袁世凱掙開五指,嘶啞著嗓子奮力道:「不!她,不,走!」霜發斑斑的沈玉英,摟著白髮蒼蒼的袁世凱,她陪伴著他走完最後一程。

歷史疑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1916年袁世凱做洪憲皇帝,有人在北京街頭貼著一幅對聯:

上聯:中華民國萬歲。

下聯:袁世凱千古!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幅「最不相對」的對聯。寓意一目了然,人們對袁世凱的痛恨在這幅對聯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袁世凱謝世之日,有人在他的書案上發現了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這是他死前留以自挽的話啊!

想當年他初出茅廬時曾方言「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之後,隨軍入朝,鋒芒初露,奠定了他的軍事基礎;他尋求自強之道,小站練兵,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

他保境安民,創建警察部隊;他力廢科舉,大辦學校,創辦中國近代公、檢、法體系;他創辦商會,發展實業,加強金融管理,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他順應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像這樣一位一生波瀾起伏的人物,評價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個人物太複雜太多變,我力有未逮,無法給出客觀公正的看法。不過有幾個小問題,倒是想跟諸位商榷一二。

不是洗白的「洗白」

袁世凱為人詬病有四:

一曰戊戌政變的告密,

二曰辛亥年間的竊國,

三曰接受「二十一條」

四曰背叛共和而稱帝。

告密一事上文我已經解釋過,他的真正主子是慈禧與榮祿,並非光緒,不存在賣主求榮一說。且他告密不告密,與與戊戌變法的失敗並無直接因果。即便他不告密,戊戌變法也成功不了。

竊國之說顛倒黑白。袁世凱舉重若輕,收拾殘局,維持了中國的統一,使革命引發的全國混戰、天下大壞的不堪設想的後果化於無形。平心而言,他不是竊國,而是救國

二十一條事件,目前研究資料證明是袁世凱授意故意透露日本的要求,借國內輿論來增加拒絕的籌碼。而和日本軍方有秘密勾結、甘願接受二十一條的恰恰正是想藉機反袁的孫文。這事目前尚無定論,我不做評價。

背叛共和稱帝是袁世凱最大的污點,這一點無法洗白。

中國的進步和袁世凱的利益本來沒有大衝突,他甚至是革命的最大受益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理應了解共和一旦在中國出現,實際上是給他帶來了難得的跳躍發展機會,應該意識到歷史給了他成為偉大人物的難得機遇。

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他感覺到的是歷史給了他當皇帝的機會,並付諸實施,加上他野心私慾太大,又好迷信,其家人和部屬的慫恿使他產生了稱帝的鬧劇,也暴露了他是亂世梟雄的面目,導致了他的悲劇人生。

最後說一下這部劇對袁世凱的塑造,我不得不再次重申:

《走向共和》是我國這幾十年電視劇中最尊重歷史的一部。劇中沒有反面人物,沒有一個最大的反派為所有事情買單,只能說近代史上我國的衰落是整體的衰落,而非個人所能扭轉和決定!

大清國人人有病,愚昧之病,被奴役著卻以為自由著,從不知平等為何物,不知自愛且不懂愛。如魯迅先生所言,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什麼人民。我只見過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這是劇中袁世凱說的最經典的一句話,此片有意要把他塑造成梟雄,他也只能是梟雄而不是英雄。他有才略有手段,但是他並不理解孫中山的革命,他不知道民 主共和的重要。

袁世凱和孫中山的根本區別在於,孫中山完全是出於公心,為民族,求解放,一生奔波;袁世凱則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干,客觀上也做了一些好事,但最後野心膨脹,陷入萬劫不復。袁的想法是,做總統,權利在民,民眾是總統之敵,做皇帝,大權在握,民眾是他的奴隸。

最後用楊度寫給袁世凱的一幅對聯結束本文: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對於袁世凱,大家作何評價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Pos5GwBJleJMoPMdZ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