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寧遠琵琶崗古村:明清湘南古文明史的活字典活化石
圖文 陳瑜
「琵琶崗,琵琶崗,銀子做欄杆」這是流傳在寧遠和亭鎮琵琶崗古村的傳說,可見當年這裡富甲一方的程度。在湖南與廣東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村莊叫琵琶崗,村前溪水長流,村後青山依襯,林茂景幽,青山綠水懷抱著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因其後山一山崗形似琵琶而得名,雖然村子不大,但地理位置卻很特殊,商賈腳夫從廣東經藍山古挑鹽大道進入湖南的必經之地,湖南的布匹、絲綢、桐油、花生運往廣東都通過這裡;廣東的食鹽、海產品轉運到湖南各地也要經過這裡。
因為這裡風景秀美,長途跋涉而又疲憊不堪的商賈腳夫都會選擇在這裡歇腳,也成就了這裡商鋪林立,二道販子也會選擇這裡進貨、分銷,也可臆想這裡叫賣聲、討價還價聲、車鳴馬叫聲交織的熱鬧繁華景象。
琵琶崗主要住著兩姓家族,一是劉姓,一是蕭姓,據傳說劉姓源於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第十二子舂陵節侯劉買的後人,劉買去世後,其孫子舂陵孝侯劉仁以不適應南方氣候為由,奏請北遷南陽後,留下了因仰慕九疑風水寶地不願北歸的劉琦遷至琵琶崗繁衍生息;另一支姓蕭,傳說是漢朝相國蕭何的後人,他們是在王莽篡權後為躲滅族之災,逃至這裡為追尋劉家皇室後人而來,他們本是想助劉琦滅了新莽,光復漢室,然而劉琦只想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的普通百姓的日子,不願再起刀兵塗炭百姓,其中有一些蕭姓人就轉投南陽而去,助劉秀滅新莽、逐群雄,建立了東漢王朝,留下蕭陡等數人繼續在這裡跟隨劉琦務農課桑,繁衍生息。這因年代久遠,未曾有詳盡記錄,也無可考證。
轉眼間一千多年過去了,到了清代中期,琵琶崗更顯得繁華,居住在這裡的人可謂富甲一方,湖南各地鹽商都雲集這裡,朝廷為控制食鹽走私,在這裡特別設立了鹽運漕衙,並派出衙役駐守琵琶崗這一交通要道。
現在保存下來的,都是明末清初的建築,依山而築,高大整齊的石城牆,和寬大平整光滑的石板路,清式青磚、小青瓦、馬頭山牆古建築,儼然形成了一座來往湖廣食鹽以及貨物的商品集散地,巷道寬闊,道道相連,走進古村,就像走進一個商業重鎮,只是人去樓空、往景不再、繁華褪去,總會讓人有些落寞感。
村口有一文化氣息很濃的祠堂,祠堂上正門兩旁側牆上就刻有同治己巳年的「過客不須憑問訊,讀書聲里是吾家」以及風月主人的名言「誰似金華楊學士,十聯詩在御屏風」,的對聯,祠堂石門框上刻有各種吉祥龍鳳等圖案,祠堂中廳供奉著蕭、劉兩姓先祖牌位。排位順序是左邊為劉氏先祖神龕,右邊為蕭氏先祖神龕。蕭氏先祖神龕居中寫著「河南郡蕭氏歷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右下方供奉著該村蕭氏開基始祖起發公的神位牌,左右兩邊的對聯為「頌先祖有豐功偉績,啟後裔能壯志雄心」。劉氏先祖神龕居中寫著「彭城郡劉氏歷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右下方供奉著該村劉氏開基始祖宿仲公的神位牌,蕭氏與劉氏合用宗祠,幾百年來和諧共處,在全國範圍內都實屬罕見。不論是「睦族鄰」「和鄉黨」「隆師友」的家規族訓,還是「異姓同源」「一門忠義」「以和為貴」的傳統村落價值觀,都是打破血緣邊界的「和文化」,團結鄉村力量的「義文化」,是今天中國鄉村治理亟須構建的精神信仰。
因為是湖廣古鹽道商道,巷道明顯比湘南其他古村寬,走在石板巷子裡,能想像到當年鹽商雲集,牛馬過街,絡繹不絕的景象。
在村裡的古建築上,各種雕刻非常精緻,不同於別的古村,每個雕刻圖案都很有寓意,亭樓台榭,花草蟲魚,人物騎馬遊街,都激發村民積極向上,崇尚讀書深造,讀書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升官發財,將銅錢都穿在花卉上。
祠堂附近有一個三層的古石塔就做「惜字塔」,據說是歷代學子將廢紙燃燒的地方,塔底層有一灶口,上書「榮耀」,兩旁刻有對聯「文章光日月,筆墨化雲煙」。頂層有一個凸雕書童乘坐在龍頭上的雕像,寓意讀書可以登龍庭之意。
村裡還有一處天然裸出地面的一塊巨石,中間有一天然的穿洞,村裡把此石叫做轉運石,誰家孩子有個三病兩痛,大人就會抱著孩子,讓孩子從洞中爬過,意味著重生轉運。
史學家認為,無論是獨具特色的建築,平整寬闊的巷道以及雕刻裝飾,還是鹽運的運輸、儲藏、販賣留下的印跡都堪稱明清湘粵鹽運史、明清湘南古建築史和明清湘南古文明史的活字典、活化石。
也許昔日的榮耀和輝煌都屬於過去,祖宗的期盼都已經被歲月所淹沒,古村給人的感覺依然是那麼淒涼,那麼破爛不堪,守護古村的老人的眼神總是那麼無助,但當我們問到歷史時,總是對往日祖宗們的輝煌讚不絕口,說話神采飛揚,眼神中充滿著幸福驕傲。這種情懷雖然不能再現,但依然還在激勵著這裡的年輕後代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