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放支架」,該出手時就出手

2019-06-11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先講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令我難忘的患者家屬的故事!

那是本世紀初。10幾年前的一個深夜,我們病區里一位80多歲的老人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我趕到病房時(其實不會超過10分鐘),病人已經出現了低血壓。在搶救病人的同時,通知導管室、心內科醫生做好急診介入準備,病房護士也為患者做好了術前準備,就等患者家屬來做術前談話、簽手術同意書。急等,當時真是心急如焚。因為急性心肌梗死做冠脈介入是有時間要求的,當然越早越好。時間就是心肌,在這裡千真萬確!

在患者發病近1小時的時候,患者兒子趕到了。我迅速介紹了病情,說明急診手術的必要性,「但是,……」,我準備用儘量簡潔的語言說明手術風險和可能的意外(那時候高齡老年做冠脈支架手術遠不像現在這樣普遍)。這時,患者家屬打斷了我,「醫生,你只要說明,現在這種情況醫學上最應該做什麼治療就行了」,「冠脈造影,必要時支架植入。」我重複了一遍。「那就去做」。患者家屬立即下決心,毫不遲疑。於是,簽同意書。我們迅速將患者送入導管室。

術中還有一段。因為是老人,動脈鈣化嚴重,擴張時有可能損傷血管,我們和手術醫生出來告知風險。家屬問,你們有多大把握?手術醫生說,「85%」。那就做。也是毫不猶豫。

結果,一切順利,手術成功,在病人的右冠狀動脈里順利植入一枚支架(患者是下壁心肌梗死,造影結果和臨床診斷很符合)。患者康復。

我一直感嘆,這是我遇到的最睿智的患者家屬。他的睿智,不僅使我們免去了大量的解釋說服工作,為搶救贏得了時間,也為我們如何解決處理問題提供了思想方法。

這位家屬很睿智。他並不懂醫,但是信任醫生,會抓主要矛盾,決策果斷。在得知患者病情、了解搶救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後,他所要明確的,就是此時醫學上最應該做什麼。因為他明白,無論做什麼,都會有風險。但如果是最佳方案,那即使有風險,也要選擇最佳,風險是要承擔的(其實,醫療中的風險都是醫患雙方共擔的)。還有,當術中醫生告知85%的把握時,這位家屬也是毫不猶豫。因為,他明白,85%,已經是很大的成功把握了。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基礎上發生了血栓形成。這使得冠狀動脈完全閉塞,血流中斷,心肌供血終止。這時候,心肌就會因為缺血而損傷,而壞死。

這個損傷和壞死的程度是隨梗死時間的延長而加重的。一般來說,心肌缺血20分鐘以上,心肌細胞就開始發生壞死了。

完成這個壞死過程,也是有一定時間的。一般在1~2小時,中心缺血區就完全壞死;4~6小時,心肌就會全層壞死。當然,這個過程的長短還和側支循環等因素有關,個體是有差異的。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時最有效的搶救方法,就是在發病後儘可能短的時間裡,開通阻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醫學上叫做「血運重建」。

緊急血運重建的方法,最直接、最有效,最應該首選的,就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冠脈造影、放支架。就是通過導管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找到引起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在狹窄閉塞處,用球囊擴張,植入支架(當然必要時也有血栓抽吸等)。如果冠脈介入的條件不具備、或者預計短時間(2小時)內做(放)不了介入(支架),那就採用靜脈溶栓治療。靜脈使用溶栓藥物,溶解冠狀動脈里的血栓,恢復血流。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時,如果有條件植入支架,那就要決策果斷。因為時間可貴,分分鐘都是心肌細胞的存活、都關係到生命,也關係到未來生命的質量。有時猶豫猶豫,時間就耽誤了,機會可能就失去了。

其實,我一直有點兒猶豫說這個話題。因為有時一說冠心病要「放支架」,就會有人就會說醫院黑、罵醫生騙錢。

其實這件事得兩方面看。在咱們國家,要說有沒有不該放支架也放了的,肯定有,這些在學術會上都有報告和討論。但更多的情形是,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該放支架的沒放,沒機會、沒條件放,很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搶救時機。有些病人即使度過了急性期,心肌、心功能也是大大受損,以致於心梗後長期處於心衰狀態。心功能不好,生活質量肯定就不好,患者的壽命也會明顯縮短。

有人拿中國和美國放支架的人數相比,覺得中國放支架的人數都趕上美國了。可是咱們國家多少人呢!人口基數大呀。

冠心病、心絞痛,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時,冠脈植入支架開通血管,那真是救命的措施,不僅挽救心肌、挽救心功能,更是挽救生命。所以關鍵時刻一定不要猶豫。有條件緊急冠脈造影放支架的,那就「該出手時就出手」。其實,有條件及時冠脈造影「放支架」,也是醫療條件、技術水平很好的情況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WeDWwBmyVoG_1Z0e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