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凡是讀到《紅樓夢》的人,都必然會想起蘇州。200多年前,曹雪芹在書里如夢似幻的描繪了與江南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大觀園,而在100多年後,蘇州巷弄里走出了一位別具一格的學者,第一次指出這部曠世之作的殘缺美。
這個人就是俞平伯,與胡適並稱為當代新紅學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考證認為《紅樓夢》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後四十回是高鶚續寫的學者。
張愛玲曾感慨,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越來越不好看,後來在俞平伯發表考證結果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一個人寫的,怪不得!所以才有了她人生三大恨中的恨《紅樓夢》未完。
而對於俞平伯而言,他人生的這場大夢都是從蘇州開始的。
1900年1月,那年的臘八節,俞平伯就出生在蘇州的老宅曲園。
這裡是他的曾祖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買下並改建的。說起他這一家子,可以說是傳統士大夫氣質底蘊深厚,除了這位大師級的曾祖父,他的父親也是清末的一位探花,在詩詞文學方面造詣也非常深厚。
俞平伯(左)、俞樾(中)、俞陛雲(右)在曲園
因此俞平伯出生後,當時已經年過八十的俞樾對這個曾孫充滿了期待,俞平伯三歲後,他就親自教習寫字、認字。
不到5歲俞樾又專門送俞平伯去私塾開蒙,7歲他讀過的線裝書疊起來比他人還高……真的是把教育做到了從起跑線開始。
1915年,俞平伯到當時蘇州的平江中學讀書,僅僅一個學期後就考入了北大的文學部,就此離開了生活16年的蘇州馬醫科巷,也與自己的少年時代告別了。
位於馬醫科巷的曲園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出生書香世家、從小便被人看做是「神童」的人,卻有著兩次相當失敗的留學經歷。
尤其是他第一次去英國留學,才上了不到兩周的課,人就不見了,嚇得同行的校友傅斯年到處找他,最後發現他居然坐上輪船回國了,一問原因叫傅斯年哭笑不得,俞平伯想家想得受不了,尤其是思念他的妻子,青梅竹馬後又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許寶馴。在傅斯年看來,這俞平伯果真還是個「少爺」!
不過俞平伯的外孫韋柰,後來曾就此事問過他外婆,老人家只是淡然一笑:「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了,哪裡會是因為我呢?」
俞平伯與表姐許寶馴是在1917年結婚的,許寶馴是俞平伯舅父的女兒,年紀要比他大上四歲,小時候兩人就曾一起在蘇州玩耍過。老話說女大三抱金磚,自幼彈琴作詩、繪工書法無不擅長的她,實在是俞平伯一生的寶藏。她不僅溫婉端莊,而且也非常喜歡《紅樓夢》。
因為夫人愛崑曲,俞平伯也漸漸愛上了這一行當。新中國成立後,他對崑曲的興致越發濃厚。據說很長一段時間內,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妻倆專門請笛師伴唱。即使來了客人,也要堅持到一曲唱罷才接待。
雖然不在蘇州,去不了園林,但他們都會坐公共汽車或三輪車去頤和園,在昆明湖上搖船唱曲。
外孫韋奈曾經說,「外公租了人工搖的烏篷船,帶了笛師,帶了吃喝的東西,把船漂在後湖上唱曲子。一群遊客圍著聽,都覺得很驚奇。」
出生好、有才華、夠任性、與妻子琴瑟和鳴,怎麼看俞平伯的人生都是一出主角范,的確他骨子裡帶著股少爺的氣質,一生都特立獨行。
我們現在提到俞平伯,往往與紅樓夢、紅學家畫上等號,這些主要是因為他在年輕時出版的代表作《紅樓夢辨》里考證出這部千古奇書的作者之謎。但是到了俞平伯晚年,他卻推翻了自己曾經的論斷。《我的外祖父俞平伯》里就這樣說道: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是絕口不談《紅樓》」。
在學者專家都把《紅樓夢》愈發推崇備至的時候,在對曹雪芹只有褒揚沒有一點負面看法的時候,俞平伯對紅樓夢談得卻越來越少。1986年他應邀去香港演講關於《紅樓夢》的新觀點時,他僅僅用一句話就概括完畢:
「《紅樓夢》是一部小說。」
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說:「胡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
紅樓一夢,俞平伯的一生也是如此,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