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下轄的平湖、嘉善、海鹽三縣,為何會被冠以金、銀、鐵的標籤

2019-07-09     懶人故事

浙江省嘉興市下轄有海寧、桐鄉、平湖、嘉善、海鹽、南湖和秀洲7個縣市區,其中平湖、嘉善、海鹽三地歷來有「金平湖」、「銀嘉善」、「鐵海鹽」的說法,在嘉興乃至浙江省內流傳已久。「金平湖」、「銀嘉善」、「鐵海鹽」已成為這三個地方的特色標籤,並且都已經註冊成商標品牌。

為什麼會有金、銀、鐵這樣的標籤呢?很多人認為是跟經濟實力排名有關的,在嘉興,海寧與桐鄉在經濟總量上歷來都是屬於第一集團,平湖、嘉善、海鹽屬於第二集團。在這第二集團里,如果光看經濟總量的話,他的排名恰好是平湖>嘉善>海鹽。但是僅僅參考經濟總量給這三個地方扣上金、銀、鐵的帽子,這種觀點太簡單了。那海寧、桐鄉呢,是不是要扣上白金、鑽石的帽子呢?

在全國範圍內區域平衡和城鄉平衡做得最好的嘉興地區,各縣市富裕程度基本相當,人民之間也是平和共處,不存在誰看不起誰的現象。而金、銀、鐵這樣的標籤無關乎經濟排名,而是和這三個地方的歷史發展、地域特色有關,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先來說「金平湖」。

平湖原屬海鹽縣,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因當湖在漢代時曾塌陷為柘湖,後「「其后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現名為平湖。1991年6月,撤縣設立平湖市。

平湖

「金平湖」的來歷在當地民間的說法大多與皇上有關。康熙二十八年(1689)寵臣高士奇辭官歸田,定居在平湖。高士奇曾是康熙的老師,兩人君臣情誼匪淺,有一年康熙帝專門派出使臣去看望。使臣到來的季節正是油菜花開的時節,平湖大地一片金黃。使臣回京復命時把在平湖的見聞寫成了「春風得意平湖美,花團緊簇盡黃金」的詩句上報給康熙。康熙讀後深受感染,脫口而出「美哉!金平湖」。還有一種說法是乾隆帝有次下江南路過平湖,也正好是油菜花開的季節,也由心發出了「美哉!金平湖」這樣的話。不管哪位皇帝的話,這之後「金平湖」就成了平湖的響亮名片。

油菜種植在平湖歷史悠久,在農村頗具傳統,是冬春季的主要作物。《平湖縣誌》載民國21年(1922)平湖全縣種植油菜35萬畝,總產67.2萬擔,占當時浙江省油菜總產的四分之一,2006年成為國家級優質油菜基地。

再說「銀嘉善」。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析嘉興縣東北境遷善、永安、奉賢三個鄉和胥山、思賢、麟瑞三鄉一部分置嘉善縣,定治魏塘,因「舊有遷善六鄉俗尚敦龐,少犯憲辟」,故新縣命名為嘉善。

嘉善

「銀嘉善」的來歷與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有關。黃道婆松江縣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以道觀為家,在勞動中學會當地的紡織方法並加以改造。回到松江後,在松江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新的紡織技術。由於生產技術的革新,松江一帶的織造業迅猛發展術,松江府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西塘古鎮

黃道婆的紡織新技術也傳到了鄰近的嘉善地區,當地農民紛紛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由於棉花成熟的時候,田野里望去一片銀白。嘉善出產的面紗被譽為「魏塘紗」,品質上乘,深受市場歡迎。而且紡織出的面紗也是銀白色,所以整個縣都被銀白色覆裹。因此久而久之嘉善就被稱為「銀嘉善」。

西塘古鎮

最後說說「鐵海鹽」。

海鹽現名由來已久,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就置縣了,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海鹽。舊時,海鹽已出產鹽聞名,製鹽業是當地主要的產業。海鹽縣產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以前,一直到清朝,這裡都是東南沿海的重要產鹽區。

海鹽

杭州灣跨海大橋

舊時鹽業生產需要制鹵和煎煮,當鹽場集聚足量滷水後,就開始砌盤煎鹽。煎鹽的工具需要用到鐵盤、鐵鍋等鐵質器皿。當鐵器內盛滿滷水後就開始煎煮,經過一段時間後利用餘熱溫鹵。煎好一盤後重新倒入滷水,依次循環,晝夜不熄。一眼望去,海鹽遍地鐵盤、鐵鍋。逐漸的,鹽與鐵就聯繫到了一起,海鹽也就成了「鐵海鹽」。

海鹽南北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EZBWwBmyVoG_1Zwh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