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撞機」路在哪?王貽芳提倡籌建設備,楊振寧建議培養人才

2020-03-11     教育思享

他主張中國實施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有人支持,但是卻也有權威反對,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從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到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人類對於物質的認知不斷刷新,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統一的世界圖像,構成了現代的基本粒子概念。而且,在人類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的同時,也不斷出現新的探測手段。不過,其科研投入經費的數目也是令人咋舌。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發現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然而,在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發現了核裂變現象,其帶來的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科學家在實驗取得的研究成果,每一項都震撼人心。

正是該方面研究意義重大,中國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後,很早就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很高能量的粒子來研究物質的深層次的結構,它相對應的就是說明的你研究的層次更深一點,對應的自然他會有一個『低能』,所謂低能的話就是層次不那麼深,從歷史上它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100年前的『高能』實際上是現在的『低能』,我們現在所說的『高能』也許再過一百年也成為『低能』,所以說認識的層次越來越深入,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小,能量要求的越來越高。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高能物理代表著我們對物質深層次結構認識的最前沿。」

而如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便是該所所長,是我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而且他憑藉「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對我國粒子物理的貢獻,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可以說,他在中國粒子物理的成長與發展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在1990年,27歲的王貽芳就嶄露頭角,出任「新粒子尋找組」組長,而且在所有L3實驗物理分析小組組長中,只有他是一名學生。2012年,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2019年,他還獲得第四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其優秀不言而喻,科研水平也絕不簡單。

不過,在科研路上總會出現分歧,尤其是在比較前沿的科研。

近年來,王貽芳院士不遺餘力地推進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引發了世界科學界的高度關注,他希望藉此推動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不過,這也招致了一些科學家的反對。其中,包括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他就曾明確指出,大型對撞機早已走上末路,「我對建造CEPC的看法沒有改變」。

眾所周知,楊振寧院士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面對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人才缺乏,加之該項目算是一筆巨額的開支以及未來科研的諸多不確定性,他對於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存在遲疑並提出反對,必然有其依據。

至此,兩位物理界的巨擘對於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有著完全相反的看法。尤其是美國在1993年下馬了都已經開工的超級超導對撞機SSC項目,更是讓網友們也爭論不休。

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是否需要硬體先行?

或許,這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任何科研的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更何況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也許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非常重要,但是在該方面頂尖人才匱乏,未必能夠達到預期所想,而且中國科研硬體上提升的例子不少,比如:武漢擁有的最先進P4實驗室。

到底是否需要建設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項目?

其實作為外行,從學術方面很難說得清楚,甚至很難理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發展研究高能物理方面應該是不存在問題的,問題是我們還缺乏這方面高尖端的人才,總不能有了硬體,卻要依賴國外人才。

更何況,當前,我們國家科研需要突破的領域,不僅僅是高能物理,綜合國力的提升,也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面對有限的科研經費,需要理性的投入,畢竟蛋糕就這麼大,如果某一方面多切了一些,自然會引起其他方面科研投入的弱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這也是很對科學家反對的原因之一。

因此,一個高尖端的項目落地,也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當前的國力之下,不如先培養一批高能物理方面的頂尖人才。有了人才和相關理論,再來談建設,相信反對的聲音或許會少很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NlF1XABjYh_GJGV63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