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人去世會舉行「歸大屋」儀式,這儀式到底啥意思?有何講究

2019-11-18     農俗俱樂部

之前也說過,農村把死看得很重要,所以在人去世後,就會有很多相關的儀式和風俗需要人們去履行,一旦不懂這些規矩,或者沒有實行好,那麼是會遭到村裡其他人嘲笑和看不起的。

今天要和大家說的則是現在很多農村還在實行的一個喪葬儀式,尤其是農村漢族,大部分地區都還有這個做法。

這個風俗就是「歸大屋」,漢族農村的說法。

那麼這個「歸大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文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吧!

歸大屋和入殮

「歸大屋」其實就是入殮里的收屍入棺這個環節,也成為大殮。

農村有人去世後,會有一定的入殮儀式,而入殮裡面,又有「大殮」和「小殮」兩種。

那麼大殮和小殮又有何區別和講究呢?咋們接著看!

小殮儀式

小殮其實就是在人去世後,逝者家屬需要為逝者整理遺體,並換上新衣服。

一般都是在逝者去世後第二天早晨在臥室里進行,家屬要為其穿上十九套新衣,然後用被子把遺體裹上,用膠帶纏緊後,在用布囊套在遺體上,最後用被子把遺體覆蓋好。

很多農村的風俗里,在小殮時候給逝者穿的衣服和用的被子材質上都有忌諱,比如大多不喜歡用緞子,與「斷子」諧音,讓人聯想到不好的,所以一般不用。

大多用的是綢子,諧音為「稠子」,蘊意為多子多孫,聽起來比較吉利。

而殮衣一般不會用皮毛材質,也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來做,被子也不可以用獸皮來做,具體原因大多也和人們的忌諱有關,為的是蘊意要好。

小殮逝者儀容和殮衣都整理好之後,一些農村會舉行開光和抿目等儀式。

也就是,用一碗溫水為逝者擦洗眼睛,這個農村叫「開光」,一般是逝者兒子親自操作。

這個儀式也是必須要做的,一些地方還會把自家的狗和雞之類的捆綁或關起來,以免這些家畜靠近遺體,這也是避免家畜們對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造成對逝者不尊重的行為。

畢竟人們一直覺得「死者為大」,尊重逝者是必須的,何況還是自己的親人。

大殮/歸大屋

上面說到了,大殮就是農村漢族常說的「歸大屋」,這個儀式算是人們與逝者最後的一別了,以後都不能再見到逝者了,所以這個儀式更為莊嚴和慎重。

這個儀式其實就是裝棺,家屬需要將整理好的逝者抬進準備好的棺材中,並蓋好棺蓋,不允許再打開。

農村對棺材的材質也很講究,大多會用松柏,而絕對不可以用柳木,這也與之前說的「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有所契合。

原因是,松柏是長壽的象徵,而柳樹是不結種子的,所以蘊意很不好。

一些地方的棺木還會摻雜一些杉木,更加耐用。

棺材做好後不能隨意挪動,還要把外面用油漆塗成朱紅,寫上金字,有的還會畫上花鳥。

我老家的棺木一般都是黑色的,前面有個「奠」字,紅色棺木不怎麼常見。

小殮第二天後,就是人去世第三天就可以進行大殮,據說農村要辦三天也是為了避免逝者生還回來,所以才等三天才裝棺。

裝棺前,一些農村習俗里還需要在棺材地步鋪上穀草,再鋪一層黃紙,據說這樣蘊意更好。

蓋棺前家屬們需要大哭一場,因為蓋上後就不能再見到逝者了,算是最後的道別,家屬們哭的傷心也被看成是孝順的體現。

合棺前還要在棺內放上葬品,一些地方講究的是逝者左手拿一個小金元寶,右手那一個小銀元。

這是有錢人家的規矩,窮人家大多放的是銅錢什麼的,後來轉化為放硬幣什麼和手絹什麼的。

北方的習俗則是,逝者左手需要拿根鞭子,右手則是要拿個餅等等。

反正這點,各個地方是不一樣的。

不僅要放葬品,還要放上逝者生前掉落的東西,比如脫落的牙齒、小殮時剪下的指甲等等,求的是屍首完整!

蓋棺里有「子孫釘」的習俗,也叫「鎮釘」,一般是用7根釘子來完成。

不過像我老家,就很忌諱用釘子來釘棺木,他們覺得不吉利,反而更喜歡用木質結構來合棺。

大小殮都做好後,就可以準備將逝者送上山埋葬了。

城市裡喪事簡化,很多習俗和細節都已經不講究,尤其是現在很多地方推崇火葬和水葬,所以什麼入棺蓋棺之類的都省掉了。

不過像我老家比較偏僻的村子,人們依舊遵循土葬,所以很多風俗和細節都還保留下來了。

這些儀式的確比較麻煩,且費事費時,也難怪被根除。

不過我覺得這些都是祖先們留下來的,如果不是過分的鋪張浪費和不合理,還是可以繼續延續的。

告別逝者的確需要儀式,就像迎接新生一樣,在期盼中降生,在眾人的不舍中走完一生,體體面面的離世,也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

好了,那麼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農村喪葬儀式和風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Mdqfm4BMH2_cNUgJb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