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每年致死數百萬人,鼠疫在今天有多危險?| 商周專欄

2019-11-14     知識分子

3D鼠疫桿菌模型 圖源: www.mirror.co.uk

- 編者按 -

11月12日,北京確認接診兩名鼠疫患者。兩名患者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後轉診至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據了解,患者得到妥善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歷史上,人類曾多次遭到鼠疫侵襲,損失慘重。但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鼠疫有了更多的了解,預防和診治水平也在提高,已經可以很好地控制疫情。


撰文 | 商 周

責編 | 陳曉雪

在疫苗和抗生素髮明之前,人類的健康史就是一部傳染病泛濫的歷史。天花、麻疹、鼠疫,還有流感都能以星火燎原之勢擴散,導致大大小小的瘟疫。

在這些瘟疫里,最為慘烈的一個就是發生在十四紀歐洲的黑死病。

公元1347年,黑死病從亞洲經海上登陸義大利南部;1348年,瘟疫傳遍了整個南歐;1349年,東歐、北非和英倫三島相繼失守;1350年,北歐同樣被攻陷;1351年,僅存的俄國也未能倖免。就在這短短的四年里,黑死病像死神一樣橫掃歐洲。在這場空前慘烈的瘟疫中,近五千萬人失去了生命,占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黑死病即是鼠疫,一種由鼠疫桿菌導致的甲級傳染病。

鼠疫桿菌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是有確切記錄以來的第二次鼠疫的大規模爆發,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六世紀 [1]。

1665年,在倫敦因鼠疫死亡的人數達到10萬。圖片:Public Domain

在十四世紀中期之後的三百年間裡,鼠疫依然像幽靈一樣在西部歐洲遊蕩,先後在不同區域裡引發小規模的疫情。直到公元1720年,西歐才擺脫了鼠疫的陰影。但這並不意味著鼠疫就此消停,因為它從西歐轉移到了東歐,然後一路向東經過中東到達印度,最後在1850年左右擴散到了中國雲南。1894年,鼠疫進一步到了廣東,抵達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的香港。

鼠疫在香港這個新興港口城市,通過發達的海上航線,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擴散,引發了歷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鼠疫爆發。

第三次世界大規模鼠疫疫情的傳播圖(圖片來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這次的鼠疫疫情涉及了世界五大洲,從地域上來說遠遠大於前一次,但產生的破壞卻要小得多。原因只有一個:鼠疫遇上了科學。

十九世紀末,科學界在病原微生物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明了微生物是傳染病的病原,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首次鑑定出了人類傳染病的第一個病原體:結核桿菌。羅伯特-科赫所提出「科赫法則」成為了鑑定病原微生物的指南。

1894年,法國科學家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從香港的鼠疫病人身上分離出了鼠疫桿菌,並在動物身上證明了鼠疫桿菌就是導致這場瘟疫的元兇。

四年後的1898年,在印度工作的法國科學家保羅-路易斯·西蒙德(Paul-Louis Simond)進一步發現東方鼠蚤能夠在大鼠間傳播鼠疫桿菌,而且還能把鼠疫桿菌傳播給人。

就這樣,鼠疫的病原體、主要傳染源和傳播媒介都找到了,人類也就有了抵抗鼠疫的武器。各種防鼠措施降低了人和大鼠這個傳染源接觸的機會,殺蟲劑的使用控制了跳蚤這一傳播媒介。1930年代抗生素的發明和使用,更是給了鼠疫桿菌這個病原體致命的一擊。

人類對抗鼠疫的進步,可以從下面的數據體現出來:1907年,鼠疫導致了100萬人的死亡;1919-1928年間,每年由鼠疫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到了17萬;這一數字在1929-1938年間降到了9.2萬,並在1939–1948年間進一步降到了2.2萬;等到抗生素相對普及後的1949–1953年間,世界上每年死於鼠疫的人數只有4600人 [1]。

這還不是結束,因為科學還在進步。

科學家們的努力讓我們對於鼠疫的傳播和發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一方面,鼠疫桿菌的自然宿主不僅局限於大鼠、兔子這樣的齧齒動物,而且也可以是羊、狗等其它哺乳動物;另一方面,鼠疫桿菌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除了昆蟲叮咬外,還可以在人和動物的直接接觸傳播,而且肺鼠疫可以通過空氣傳播。

鼠疫常見的三種類型。圖源: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對傳染源和傳染途徑得進一步了解,人們可以採取更多的相應預防和治療措施。在2010年到2015年間,世界上只發生了3248個鼠疫病例,其中只有548例死亡[2]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現在每年鼠疫的病例都已經控制在了個位數。

因為鼠疫桿菌存在於許多種動物體內,目前還不能完全控制鼠疫的發生,這也是每年世界各地依然會有一些零星病例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鼠疫的星星之火,鮮有機會可以燎原。

將每年數以百萬的死亡病例下降到一百多例,這就是科學的力量。隨著對鼠疫的預防和診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鼠疫而死亡的數字還將繼續下降。

正確地應用科學知識,無疑可以造福人類。但如果科學知識被惡魔利用,對人類卻可能是災難,這個惡魔的名字叫「戰爭」。好比核電站可以為我們提供能源,核武器卻可以毀滅世界。

對於鼠疫桿菌,也同樣如此。

回到十四世紀的那場瘟疫。沿著絲綢之路由亞洲到歐洲,黑死病在人類中的傳播在所難免。但1347年的一場戰爭,卻為這場瘟疫推波助瀾。蒙古欽察汗國可汗攻打義大利南部港口小城卡法,但因鼠疫的流行軍隊損失嚴重。為了攻擊卡法城的敵人,可汗令將因鼠疫而死亡的士兵的屍體拋進了可法城。黑死病的陰影從此籠罩住了這個小城,也在後來席捲整個歐洲[3]。

蒙古欽察汗國可汗利用的是最原始的科學知識:鼠疫可以傳染。當更先進的科學知識被戰爭這個惡魔利用的時候,對人類就意味著更大的災難。

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東北建立了731部隊,這就是日本侵略軍的生物化學武器基地。731部隊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有一個占地三百畝的大型細菌工廠,其中的細菌武器之一就是鼠疫桿菌,數以千計的中國人被作為了試驗品遇難[1]。若不是日本的投降提前到來,中國可能還會有更多的人為此付出生命。

二戰後,世界進入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和平的年代。但將鼠疫桿菌開發成生物武器的舉動並未停止,冷戰時期的兩大巨頭蘇聯和美國都做過嘗試 [1]。幸運地是,這些武器從來沒有被使用過。

世界需要健康,也需要和平。

參考連結

1.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plague/History

2.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lague

3.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Black-Death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KU9a24BMH2_cNUgpo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