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飯時被媽媽訓,外婆阻止:飯前不訓子,訓孩子要把握時機

2020-06-10     幼教咖

原標題:孩子吃飯時被媽媽訓,外婆阻止:飯前不訓子,訓孩子要把握時機

朋友前幾天去參加了一個婚宴,回到家便抱怨自己好好的一頓飯差點就被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攪和了。原來,和她坐一起的還有一個4歲男孩,和男孩緊挨著的應該是他的媽媽和姥姥。

可能是孩子天性好動,也可能是孩子到了陌生環境有些不適應,席間一直吵吵鬧鬧的,很難安靜下來吃點飯,也引起了周圍人的不適。媽媽見狀,趕緊勸說了兩句,可孩子似乎完全沒聽進去,把媽媽氣得差點動了手。

幸虧這時有外婆阻止:「飯前不訓子,你還是等孩子吃完飯再教育他。」無奈,媽媽只得耐著性子,慢慢拿食物引誘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品嘗到了美味,果然就饒有興致地吃起來了,大家也終於能吃頓安生飯了。

為什麼人們常說「飯前不訓子」?

1.飯前訓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慾

正常情況下,我們到了吃飯時間都食慾旺盛,恨不得趕緊飽餐一頓,如果此時家長因為一些事情和孩子發脾氣,教訓孩子,那就會導致孩子情緒壓抑,食慾也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從潛意識中將吃飯和挨訓聯繫起來,影響身心健康。

2.飯前訓子,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

有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吃飯時發脾氣,看孩子不吃蔬菜罵一頓,看孩子把飯菜扔外面了也罵一頓,看孩子吃得少了也得說一頓,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又或者被迫吃很多,那就會影響消化,甚至引發其他腸胃疾病。

3.飯前訓子,易使孩子被嗆到或噎到

孩子在吃飯前挨了訓,心情自然沮喪,有的還會不斷抽泣,這時就容易分心,可能一邊哭著,一邊把食物往嘴裡塞,稍有不慎還會將飯粒兒、碎骨頭、湯卡進氣管或嗓子眼裡,被嗆到或是噎到,甚至引起窒息。

其實,教訓孩子除了不能在飯前進行外,另外還要儘量避開早上剛睡醒時、晚上睡覺前等時間,以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訓孩子,最好把握住這幾個時機

1.孩子出現一些小毛病時要立即指出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最好及時指出,因為可能一旦過了時間點,孩子就忘了這件事了,當你秋後算帳時孩子可能會認為你在找事兒。

只不過,教育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就事論事,既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又要讓孩子明白日後該怎麼改,切忌一邊打罵一邊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睡前、飯前犯了錯,那家長要心平氣和指出來,而將批評教育的事推後再說。

2.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告知其待人接物的道理

對孩子來說,很多道理可能未必能明白,此時言傳身教就顯得很重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將做事的原則、規矩以實際行動呈現出來,而且兩個人一起努力、一起做事也更容易拉近距離,孩子也更願意傾聽。

做家務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也能提升自身獨立自理能力,不失為教育良機!

3.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告訴其做學問、長見識的道理

外出遊玩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更是「實踐出真知」的大好時機。大人與孩子外出遊玩時,可能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可能會去博物館,此時不僅身心得以放鬆,還能趁機明白一些關於做學問、長見識的道理,使其人生境界得以提高。

4.孩子犯了嚴重錯誤時,要關上門進行批評教育

當孩子犯了一些嚴重錯誤,家長認為有必要好好談一談,甚至要對其進行責罰時一定要關上門來做。教育孩子很重要,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同樣重要,如果當眾責罰孩子,就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死不承認,更拒絕接受教育。

5.與孩子討論私密事時要晚上進行

孩子最近話越來越少,孩子最近總摸私密處,孩子不願意與某個小朋友一起玩……遇到這些孩子不願意表達的問題時,家長想要讓孩子說出心聲,最好在晚上睡覺前進行,此時更利於孩子放下心理包袱。

為了孩子能聽進去,為了你的教育能發揮作用,也為了保護好孩子的身心健康,真的應該做到「飯前不訓子」,而儘量把握好其他教育時機哦!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FbYn3IBd4Bm1__YSl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