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名將層出不窮,清朝疆域達到最大,為何名將卻不多?

2020-10-20     生活給的溫暖

原標題:漢唐時期名將層出不窮,清朝疆域達到最大,為何名將卻不多?

談起名將,腦海中的引入眼帘的總是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或是戚繼光、李靖、岳飛等這類傑出的軍事家和將領。他們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也有輝煌的戰績;或生逢亂世成就豐功偉業,或反抗外侵表現民族主義。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漢唐時期的名將層出不窮,隋唐英雄數不勝數,然而到了清朝,這個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達到最大的朝代卻鮮少有聞清朝名將?

清朝疆域的最大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統而有治,而不是元朝那種短暫且虛胖的大。

清朝屈指可數的名將

其實《雍正皇帝》曾經有人點評過清朝的名將,說是清朝名將戰法不一,巴海善周旋,;趙良棟善穿插;圖海善對壘能攻堅;飛揚古善戰陣;周培公機變多智遠慮深謀,可謂是全才。可是現如今這些人還有誰曾聽說過?確實,清朝歷史上也有赫赫有名的一流將才,比如多爾袞、曾國藩、左宗棠,年羹堯等。他們既有豐功偉績,也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也有平定民族內亂表現愛國主義,但是潛意識裡似乎沒有把他們和名將等同在一起,這是為何?簡要分析有以下原因:

清朝有不少的馬背皇帝

一是老闆厲害。

眾所周知,清朝皇帝是馬背出身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的王族公子自身就很喜歡帶兵打仗,雖然個個戰績不俗,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但是他們是老闆,老闆你可以說人家是英雄豪傑,是國之棟樑,但是一般不會把人家稱之為將領,畢竟人家可是天子可是皇親國戚。在這樣優秀的老闆的帶領下,就很少獨當一面的機會,手下得到的表現機會不多,而且讀的書也不多而且所謂的奇思妙計運用的也不多,久而久之其他將領也就顯得平平常常,沒有很大的名氣了。

二是對手菜。

清朝入主關內是人家實力確實不俗,但是它的對手也是真的菜。前面開國之初是吳三桂引清入關,明朝余將奸庸之臣多軍事人才少,且內部有破綻不團結,故智取終破之;後面是歸順的明朝舊將吳三桂和洪承疇等一路南下,充當清掃餘孽的主力和馬前卒,剩下的那些小嘍囉不是主動投降了就是被吳三桂的軍隊剿滅了,一路下來清朝的八旗子弟兵都不是主力軍。再後來的清朝將領自身實力素質也一般。

清朝將領自身資質也一般,缺乏天才級的將領: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看似一流將才但其實他是屢敗屢戰,後來因為敵人內部不團結實力大減才最終贏得了勝利;左宗棠雖然也是名聲赫赫,最後是憑藉人多勢眾,以收編為基礎才能平定了新僵阿古柏的小型叛亂;康熙時期打沙俄也是,以多打少,以幾千個主力部隊打幾百個土匪流氓,以強擊弱勝之不武,而且還不是百戰百勝,不足以展現名將風采與才華。

三是軍隊政策有變。

漢唐時期封建王朝的武將地位都很高,立軍功不僅可以光宗耀祖甚至可以保證一生榮華富貴,因此封侯拜將成為很多人一生的兩大願望。然而到了清朝政府不鼓勵了,將領地位都不高甚至兵權都掌握在八旗這樣小種族手裡,尤其是漢將被嚴重打壓。而且清朝疆域基本穩定也沒有頻繁對外征戰,後來對沙俄的戰爭也是早早放棄,以土地換和平,所以將才沒有用武之地,有關生死的事又沒有啥好處,漸漸的也就沒有人感興趣了。

最後就事實勝於雄辯了,清朝疆域大,但是老吃敗仗遠比勝仗多: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本來因為出名將的機率就低,之後因為無法作戰還滅亡了,所以名將在哪裡?沒聽說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F4zRHUBLq-Ct6CZJq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