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陝西西安偏僻小巷的一個小鐵匠鋪里,鍛爐火焰熊熊,鐵錘敲打之聲盈耳。
這時候從外面走進兩個人來,看模樣是一對兄弟。這兩人進來後,目光就在那一堆堆的破銅爛鐵上轉來轉去。猛然間眼前一亮,一件綠銹斑駁的銅器映入眼帘。兩人不動聲色地走上前去,細細地打量起來。這是一件古銅鼎,除了外面有漂亮的花紋外,器里還有密密麻麻的蝌蚪文字。
毛公鼎
兩人找到老闆,指著銅鼎問:「那件東西化了幹啥?」
「做門扣。」
「做出來的門扣值多少錢?」
「三十兩銀子。」老闆狡詐地笑道。
兩人交換了一下眼色,掏出三十兩銀子遞給老 板:「這是三十兩銀子,請過目。」
「天價!」老闆喜出望外,揮揮手說:「 你們扛走吧。」
這兩人還真是一對兄弟,老大叫蘇兆年,老二叫蘇億年,在西安城裡開了一家古董店。他們無意中「撿」回來的這件銅鼎,卻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這件銅鼎,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現存銘文最長的「毛公鼎」。它上面共有銘文32行,499字,記錄的是周宣王對大臣毛公的冊命,對於研究周代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它與散氏盤、虢季子白盤一起,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
蘇氏兄弟得到毛公鼎以後,立即拓制了一些拓片,向金石收藏家們廣為推薦。其中包括當時有名的金石學家、古董收藏家陳介琪。陳介琪幾經周折,10年後以重金購下,終於得償宿願。
陳介琪得到毛公鼎後便密藏起來。每當有人問及,他總是三緘其口。即使是毛公鼎的拓片,能見到的人也不多。唯其如此,當時在古玩市場上,一張毛公鼎的拓片也價值不菲。
據說有次陳介琪的女婿進京趕考, 來找岳父大人借錢。陳介琪問他需要多少錢,回答說要四百兩銀子。陳介琪二話沒說,進書房拿出幾張紙交給他說,你拿上這個,到京城後自然就有錢了。女婿接過紙來一看是幾張毛公鼎的拓片,心裡很不高興。進京後不久,帶的錢花光了,只好拿出那幾張拓片變賣。誰知拓片才亮相,便有許多人前來爭購,很快幾張拓紙就換回幾百兩銀子。此時才知岳父並未騙他。
光緒十年(1882年),陳介琪駕鶴西歸,遺命毛公鼎由二子陳厚滋保管。陳厚滋恪遵父訓,同樣將毛公鼎貯之密室。陳厚滋死後,毛公鼎傳給了兒子陳孝苼。然而孝苼將祖訓置之腦後,將毛公鼎當成發家致富的門路。
此後毛公鼎幾經轉手,落到戴笠手中。1946年戴笠墜機而死,其部下清查戴笠生前侵占的國家資財時,發現清單的第一項東西便是毛公鼎。可找來找去卻怎麼也找不到,最後在軍統辦事處三樓的辦公室里,發現一個用來燒廢紙的香爐,它正是國寶級文物毛公鼎。
文/改編自《考古的故事》 (董文俊 熊志勇 吳寧寧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編輯/賈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