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華為訴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廠商共6家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一案已經立案。
據悉,本次華為起訴傳音是因為傳音在某機型的開機畫面中,使用的是華為手機頁面,涉嫌侵犯智慧財產權,訴訟金額在千萬元級別。
華為起訴傳音的索賠金額並不算太大,但是依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主要原因在於傳音控股此前已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將於9月3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這樣的知產侵權消息傳出來,無疑對其上市產生負面影響。
傳音控股是一個什麼公司?據公開資料顯示,傳音控股主要從事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終端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品牌運營,主要產品為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機。
既然是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為什麼我們鮮少聽說過這個品牌呢?
因為傳音控股公司旗下產品全部銷往海外,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全球新興市場國家,並且由於傳音在非洲獨占鰲頭,還享有「非洲手機之王」的美譽。
雖然國內不常聽到這個品牌廠商,但是也不要小看了它。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廠商排行榜上,經常能看到傳音出現。而在傳音的主攻市場非洲,三星、HMD、華為等廠商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它們的市場占有率和傳音相比仍有著較大差距,傳音領先優勢仍然比較明顯。
避開了國產廠商的鋒芒,這家深耕非洲市場的傳音控股憑藉在非洲市場的亮眼表現,繼去年借殼上市失敗後,又有了再戰科創板的底氣。
但是一直以來,傳音做的都是迎合市場需求的廠商,而不是激發創造市場,其技術門檻可以說並不高,這家公司在專利儲備方面也是十分稀缺。該公司招股書顯示,傳音及其子公司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中國境內擁有的專利共計630項,其中發明專利97項,實用新型專利385項,外觀設計專利148項。
這樣的數據多嗎?看一下對比,小米僅在2017年一年申請的數量就達到664件,超出傳音的總量;華米OV這些大廠的專利儲備量都在萬件以上,華為專利數量更是達到10萬件以上。
其實僅從研發投入上也可見一斑,2018年,傳音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4%,遠低於華為的14%。傳音如想要和華為等廠商同台競技,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研發實力和專利成果。
傳音在招股書中也提到了專利訴訟的風險。2019年6月末、2018年末和2017年末,公司財務報表所示預計負債項目餘額分別為人民幣8.17億元、7.45億元和5.35億元,包括售後質保費和專利使用費。其中的專利使用費便是指傳音銷售的自有品牌手機,可能存在未獲授權情況下使用第三方標準專利,按照未來可能支付的金額計提。
未經授權使用他人專利絕非長久之計,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傳音終究會被其他廠商以性價比的路數破局非洲市場。
此前還有消息稱,傳音控股過會,受研發實力掣肘,上市計劃極有可能再度落空。在此提醒各個企業,一定要做好知產保護和布局,切莫讓專利和著作權成為上市路上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