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縣客家古民居建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粵東山區的一朵奇葩。陸河縣古民居的建築藝術文化凸顯,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陸河的一些古民居被現代建築物所代替,但保存下來的古民居依然不少,它們大部分分布在該縣的水唇、南萬、河田、河口等鎮,成為當地的另一道風景線。
1結構獨特
結構獨特是陸河古民居的特色文化之一。保存下來的陸河古民居中,主要有「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式」民居兩大類型。其中「廳屋組合式」民居一般包括前後兩棟,每棟三間或者五間,間隔一橫向天井,並通過腋廊將前後兩棟連在一起,形成了「上五下五」、「上三下三」的建築框架。
在該縣的古民居中,絕大多數都屬於「廳屋組合」結構,一座古民居可以居住一家幾口甚至十幾口人。據了解,目前陸河縣保存下來的「上三下三」仿古式民居近五千間,「上五下五」仿古式民居也超過千間。還有部分古民居房間呈走馬棚雙層結構,如南萬鎮的五井九廳,就是陸河客家的民居的典型代表。
另一類型就是「圍屋式」民居,此類民居就是由厚厚的外牆包圍著的屋子,俗稱「土圍子」。「圍屋式」民居造型獨特,形狀各異,但大部分呈方型,也有呈圓型、半圓型以及八卦型,其建築材料既有三合土和鵝卵石,也有青磚、條石。「圍屋式」民居具有堅固耐用、易守難攻的特點。如水唇鎮墩塘村的「圍龍屋」,河口鎮北中村的「礱衣屋」,就是具有很高藝術特色的圍屋建築代表。
2家族聚居
家族聚居是古民居的又一特色文化。家族聚居一是可以凝聚家族力量,促進團結,特別是遇到困難時,可以互相幫助解決;二是可以共同抵禦外強、防患野獸,確保長住久安。該縣家族聚居式古民居大部分分布在水唇、南萬等比較偏僻的山區村落里。
如,水唇鎮墩子寨圍龍屋,就是一種集防禦性、實用性、科學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獨特建築物,寨內共有十二條橫巷,大小房間共二百多間,最旺時住七百餘人。又如,南萬鎮萬東村雲瑞樓,共有九廳二十二房,最鼎盛時期住四百多族人。另外,水唇鎮庭前寨安仁門,繁盛時期曾住過二百多族人,河田鎮九廳十八井、河口鎮昂塘古洋樓、上護鎮硜頭村襟江門等,都具有族人聚居的特色。
3風水地理
風水地理是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文化。陸河客家民居都注重風水座向,每座民居既請地理先生擇基定向,還要選擇吉日動土、奠基、安門和上樑等。宅基多為座北向南而立,看龍脈,龍主人丁,龍要發脈雄壯、奔騰有勢;看水口,水不得直來直走,水流直來直走容易沖走財源。為此,陸河古民居多有池塘「蓄財」。
如上護鎮衍慶樓,河田鎮九廳十八井、水唇鎮高豐村蓮心湖「康吉樓」等,門前皆建造有半月型或者近半月型的池塘。再如,水唇鎮墩子寨圍龍屋,按風水地理先生標準分金、依陰陽八卦繪製造建,呈橢圓狀龜形,座東向西。如遇大雨時,人站在高山往村裡看,四周水漫成湖,中間的村子浮出水面似一烏龜,「水中龜」既代表了屋子的與龜同壽,又代表了如龜有水,財運久遠。
近年來,在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視下,陸河縣近百座古民居被列為縣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墩子寨圍龍屋、九廳十八井、昂塘古洋樓等被定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文/朱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