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杜牧《清明》,黃昏清明,濛濛細雨,齲齲獨行,一段愁情

2019-09-29   聆思贅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清明》

杜牧《清明》詩,眾口傳誦,耳熟能詳,讀之則宛然如見一幅畫面,而有許多愁情在其中。不只是讀者如此,杜牧作此詩時,也自有一幅影像在腦中。詩中行路之人,可以是詩人本人,也可以是偶爾見到的一個路人,不過不一定是清明那一日所見。只不過是那年清明,偶爾有感於心,於是頭腦中湧現出那個曾經遇到過的畫面,然而形成文字,有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頭腦中的畫面,本是模糊的,形諸於文字時,才調整清晰。除去模糊,增添的增添,刪除的刪除,於是有了雨中行人,牧童,以及杏花村。一切連貫起來,就如一段真實的敘事,時間、地點、場景、人物、事件,無不具備。所以有人,將它改編成一段小話劇,也十分妥當。

清明是祭祖的節日,行人遠遊在外,不能歸家。思念家鄉,心中愁苦。此日,行於路上,必然也不是在歸家的路上,而是到到往更遠方。行走在路上,遇到了雨,想要避雨,並吃飯休息,於是遇人就問酒家哪裡有。雨中的牧童,則安排的似乎不是很妥。如果那天一直下雨,牧童也不會外出牧牛,也不會在路上遇到。如果之前未下雨,後來突然下起了雨,於是牧童匆忙歸去,也不會悠然地指向杏花村。

或有人評此詩,雖宛然入畫,但氣格不高。並把他的後兩句改作:「日斜人策馬,酒肆杏花西。」不用問答,情景自見。獨自行於路上,不遇一個人,再加上蒙蒙雨,則更加淒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