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伸手打人?他只是想引起注意,父母可別誤會

2020-09-18     淘媽育嬰

原標題:孩子總是伸手打人?他只是想引起注意,父母可別誤會

文|淘媽

淼淼家的孩子剛滿1周歲,有一天她跟我抱怨說「我家孩子不知怎麼回事,最近這段時間總是伸手打人。他是真的打的那種,一巴掌拍在你臉上,很疼的。我也不知道他怎麼有了這樣的壞毛病,照這樣發展下去可還了得。」從言語和神情中,我都能感受到淼淼的焦慮。但是我告訴她「你不用擔心,1歲的孩子哪裡懂得打人。這很可能是到了孩子的手部敏感期,他打你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其實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這麼個階段,家長攔都攔不住,就是要動手「打」人。可是孩子的「打」和我們理解的是不一樣的,父母可別誤會了。

孩子手的敏感期

我們知道,孩子在剛出生之後,唯一能夠使用的「工具」就是嘴。後來,是口喚醒了手。在孩子第一次把手伸進嘴裡的時候,仿佛發現了新大陸。隨著手部敏感期的進一步來臨,孩子會發現,原來手還可以抓、握、拍、打。然後孩子就會重複這些動作,以此來獲得滿足感。這個時候的孩子會通過手來探索世界,構建自己的內在世界。

孩子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打人,這是孩子在手部敏感期的一種正常表現。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不會表達,他打人可能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也可能是想和他人溝通。但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父母都不要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更不能給孩子貼上「愛打人」、「壞孩子」的標籤。因為對於孩子來講,他真的不是想要打人。

孩子經常「打人」,家長該怎麼做?

1. 對孩子的行為不要太敏感

如果孩子「打人」之後被父母發現,然後父母就嚴加管教,那孩子很快就能發現他打人和父母給予關注之間的因果聯繫。這個時候孩子就知道了:不管父母做什麼,只要我打人,他們就會關注我。然後孩子就會把打人作為引起父母注意的一種方式。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太過敏感,不然會讓孩子養成打人的習慣,以後想改都難。

2. 別給孩子貼「愛打人」的標籤

大多數的孩子打人並不是真打,而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因為孩子還不會表達,或者是表達能力有限,常常在這種情況下「打人」:不高興了;父母沒有理他;別人讓他不舒服了……孩子只是通過打人的這種方式表達自己不開心、不舒服。但是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就批評孩子,指責孩子為什麼這麼愛打人,孩子就會很委屈,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其實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多詢問一下孩子「你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你是不是不高興了?」當父母把孩子不會表達的想法說出來之後,孩子就會有被理解的感覺,以後也就慢慢不再打人了。

3. 反省自己平時是否有類似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強的,如果父母平時有打人的這種舉動,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做事就不加考慮。

4. 減少孩子看暴力行為的機會

有些動畫片會有一些打鬥、推搡的鏡頭,孩子看了之後也容易模仿。所以這類動畫片,家長要少給孩子看。包括生活中遇到大人之間產生爭執或大人打罵孩子的場景,也不要讓孩子看,避免產生不良的影響。

淘媽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個不同的敏感期,在手部敏感期,就是拿起什麼東西都要捏、握,或者是打人。作為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要與我們成人理解的暴力行為聯繫起來。只要平時多引導,避免養成真正打人的習慣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A1UoXQBeElxlkkaGf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