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最近天氣不錯,孩子每天放學後都要和小朋友們再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才回家。昨天在等孩子的時候,有位媽媽走過來和我說「你看你們家的孩子都能和別的小朋友玩起來,我家孩子就喜歡一個人待著,怎麼說她都不行,一點都不合群。」順著孩子媽媽的手,我看到了一旁的小姑娘,自己趴在地上好像在觀察著什麼。後來我和這位媽媽聊了很多,她的擔憂我都能理解,也給了她一些建議。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過和這位媽媽同樣的焦慮,看到孩子總是自己玩,總擔心孩子會遭到小朋友的排斥,受欺負,甚至會擔心孩子有孤獨症。事實上,孩子喜歡獨處,不能用簡單的「不合群」來定義。每個喜歡獨處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定的原因。我們做父母的,要做的就是找到背後的原因,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幫助、引導孩子。
孩子的獨處,是在安靜的思考
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喧鬧的環境,喜歡自己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因為這個時候他能專心思考、鑽研自己的一些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並不會覺得孤獨,反而很享受。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小女孩,後來我發現她一個人趴在地上,其實是在觀察一隻螞蟻搬東西。我倒是覺得孩子能認真的去觀察一個生物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在觀察螞蟻的同時,孩子可能在想:
「這麼小的螞蟻怎麼能搬得動那麼大的東西?」
「螞蟻搬著這個東西要去哪裡?」
「螞蟻是不是要搬著這個食物給它的孩子吃?」
……
接下來孩子可能就這些問題向大人尋求答案,這種探索精神難道不值得稱讚嗎?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這種情況的話,不要逼迫他一定要融入集體,尊重他的特性,允許孩子在那個時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孩子的不合群,是因為還不熟悉
經常會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和小朋友玩,還有的孩子會有摳指甲、發獃、揪衣服等動作。其實這主要還是孩子剛進入這個陌生的環境,周圍都是陌生人,缺乏安全感,放鬆不下來。當孩子的情緒處於「警報」狀態時,是沒辦法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多鼓勵,而不是只想著讓孩子怎麼「合群」。不然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表現地更為退縮。同時也要和老師多交流,讓老師多關照下孩子。等孩子適應了這個環境,熟悉了老師、小朋友,自然就愉悅的融入進去了。
孩子的不合群,是被動的
有些孩子的不合群,就屬於是被動的,例如自己經常打小朋友,導致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他玩。或者是別的小朋友都排斥孩子,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了。
如果孩子不被接受是自己的問題,那父母就要指出孩子哪裡做得不對,為什麼別的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的獨處,是遭到了別的小朋友的拒絕,那父母也要告訴孩子「被拒絕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個人都可能會被別人拒絕,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只要沒有出現欺凌、傷害孩子身體等情況,家長也不用焦慮。先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然後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法。當然了,如果孩子的獨處、不合群是真的受到了小朋友的欺凌,那家長就要和老師好好溝通了,希望老師對此事引起重視。
淘媽說: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父母不要過早給孩子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否則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父母不妨試著多走進孩子的內心,看看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然後做出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