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把永遠不會淘汰的紫砂壺丨看看你有幾把?

2019-07-05     步進歷史

多少人寵愛的紫砂從發端於北宋的羊角山古窯址上一路走來,走過風雨,走過暖陽;走過寂寞,走過喧鬧,始終沒有被冷落江湖。

她融於生活里,創造出詩意的空間、藝術的家園。她所承載的是古老的文明和當代的榮耀。

一、魚化龍壺

典型傳統壺型,清代道光、咸豐間宜興制壺名手邵大亨初創。




一面波浪中伸出兇猛的龍頭,張口吐出一顆發光的寶珠,另一面刻鯉魚躍出波濤。



壺蓋呈波濤湧起狀,浪尖探出立體雕出的龍頭,作為壺鈕。



龍頭可伸縮,端壺到茶時,龍頭伸出,同時龍頭裡又會伸出龍舌。倒完茶,壺持平,龍頭縮回,龍舌也隱入龍頭不見,設計非常巧妙。

二、石瓢

傳統經典款式,歷代名家製作較多,風格各異。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儘管面貌稍有差別,但其整體三角形、底置三足、平蓋橋鈕卻是構成「石瓢」的基本要素,雖歷經幾百年,還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續下來,深受人們喜愛。



石瓢造型的要點在於力道,要達此目的,則要協調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


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三、洋桶壺

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並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也是老七我最喜歡的壺型。)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等藝人在做洋桶壺有很深的造詣。



壺身呈圓桶狀,牛蓋式壺蓋以壓蓋式與壺口相合,二彎流,傾倒茶湯自如。壺鋬以軟提式設計,未加提手。壺肩裝飾一環線,使之壺體與頸肩更為協調美觀。



新款大紅袍洋桶壺!洋桶為經典款式,但此作推陳出新,倒是新奇。該壺壺身挺拔高俊,酷似洋桶。細觀此壺,引人入勝。銀質提梁,耀眼奪目,和壺身泥質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視覺效果。傳統的牛蓋不用,到是更加古樸端莊的壓蓋圓鈕式。壺嘴是三彎流,獨特的設計,和壺身相應成趣!

四、西施壺

西施壺,首創者徐友泉,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時大彬為師。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



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可能後人覺得「西施乳壺」不雅,就改稱「西施」或「倒把西施」。



五、井欄壺

井欄壺是傳統款式之一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可分為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六方、八方) ,但於壺的整體形式卻沒什麼大的改變。 只是在細節 :如鈕、 流、 把、 蓋上的處理卻有著細微的變化 ,也可以從是看出歷史的痕跡 。


另外井欄壺簡單的形式留下很大的發揮的空間, 在裝飾手法上的運用也層出不窮, 詩書畫印皆可點睛 。


井欄壺流大多數是一彎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長似鯨虹, 短如鷹喙, 曲直皆微妙 。 此壺式也應屬曼十八之列 。一改當時繁瑣, 守舊, 題材狹窄貧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簡潔 、明快、 新穎的壺式 耐人尋味 。搏得當時文士的青睞。



多少年來經歷時間考驗, 終成紫砂壺式中的傳統經典。 後來之匠師從井欄之中汲取了不少靈感 。

六、掇球壺

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



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此壺的要點是「圓」,一個圓接一個圓,圓套圓,圓交圓,要做到壺通體線條流暢無死點,而且有張力顯出氣質。大亨掇球難做在於讓整把壺的各個部件都融合成一個整圓的定義,又要讓各個部件都獨立具有圓的概念。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七、水平壺

舊時南方人喜好用小點的紫砂壺泡茶,但小壺泡茶也有不便,茶水易涼,茶葉在壺中不易發泡,故在泡茶時要將茶壺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內沖入開水,這樣不僅起到保溫作用,同時使茶葉在壺中發泡充分,達到最佳狀態。



然而,由於茶壺壺嘴比較低矮,開水倒入後易進入茶壺中,影響茶水質量,再則如果茶壺在設計製作中比例不當,茶壺在碗中就不穩定,易側翻。一壺好茶前功盡棄。


為保證茶壺在碗中的穩定,同時壺嘴的孔不易進水,藝人們根據這一要求,設計製作了水平茶壺,即壺嘴孔朝天,與壺把重量相等,壺嘴孔的平面與壺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頂部在一個水平線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線上。這樣壺外的水不易進入壺內,茶壺在碗中比較穩定,人們把這種茶壺稱其為「水平壺」。


八、合歡壺

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陳曼生本人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關於合歡壺的由來、銘文、釋義我在以前的帖子中詳細介紹過了,這裡就不多說了。

九、仿古壺

仿古壺可以說是現代每個制壺人學徒時期學的第一把壺。



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十、供春壺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間,為求讀書清凈,縣官吳頤山帶著書童供春讀書於宜興(舊稱陽羨)南部山區的金沙寺中,閒暇時供春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也許是出於好奇吧,偷偷地跟著寺里的老和尚摶坯制壺,他見寺後山上一顆千年銀杏古樹,樹身結著樹癭,像團起來的圓瘤,奇特可愛。



於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壺後洗手沉澱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壺身,(那時候還沒發展到拍身筒這個工藝步驟吧?呵呵)再接上與樹癭紋路相似的壺嘴、把,用手指按撳壺身表面並留下許多指螺印,燒成後果然生動異常,連老僧與吳頤山見了都連聲稱讚。供春之壺,勝於金玉。



十一、德鍾

典型的傳統壺型,清代邵大亨初創,德鍾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



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十二、秦權壺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製了秦權壺,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



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像的意境和瀟洒不羈的情趣。


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紫砂泰斗顧景舟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十三、潘壺

紫砂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壺喝茶的習慣應源於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設計訂製的潘壺均應是朱泥小紫砂壺!一般是三款,分標為高潘、矮潘、中潘。



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榮,當地人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為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

十四、虛扁壺

虛扁壺又叫水扁壺、書扁壺。因發音相近,發音幾乎相同,意思上,書扁更恰當,但虛扁一名用得較多,可能是給人一種虛懷若谷,逍遙自在之感。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作不絕。虛扁在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之一。



虛懷若谷,逍遙自在。個性鮮明,令人玩味不盡。



十五、思亭壺

思亭壺是清初制壺名家陸思亭所創,壺身如葫瓢,彎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麗,高虛蓋與壺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體。圓球形鈕,的腳明顯,乾淨利索,圓包底,整器均勻為明接處理手法,此壺已成為特定的形制名稱。



年代較早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趁泥坯七分干時,以竹刀落款於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壺嘴已受「孟臣」、「逸公」諸式影響,曲線明顯,流口較尖,實用性強過前者,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



以此思亭款式,清代店肆「萬豐」、「恆興」曾將此壺式腹部改為六方。其最著名的是署「秋崖」之款的壺,形制為圓中寓方,剛柔並濟的式度,「秋」字寫法左「火」右「禾」,顯為文人書法,筆姿輕重有致,走泥若書墨,純老中鋒。



十六、美人肩

美人肩是個傳統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來,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沒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圓潤,用手撫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溫暖。



「美人肩」壺,顧名思義,就是窄而圓潤的女性美肩樣壺。壺肩飽滿勻稱,向下漸收,構成大致倒三角比例,窈窕圓潤。壺把綽約,壺流柔和,整器端莊清麗,輕盈柔美。又稱「圓珠壺」。《陽羨茗壺賦》所說「圓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即指此壺。



窈窕秀美的壺身,漂亮勻稱的壺肩,肩項及腹,骨肉勻亭。纖細綽約的壺把和壺嘴,自然舒展,曲線優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動,清揚婉兮,美目盼兮。

十七、上新橋

江南多水,長河上的斜拉橋、曲拱橋,村前屋後的木橋、石橋、竹橋,這些連接此岸與彼岸的形態各異的紐帶,隨處可見,這些江南水鄉最常見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壺上,別有一番韻味。



此壺最初創作者是顧景舟,壺身呈扁圓形,折肩圈足,曲流環狀柄,壓蓋式,橋型鈕。此壺造型端莊、秀美、新穎脫俗,在柄的環狀之上稍加改動即可安放拇指,又與壺蓋鈕相呼應,真可謂匠心獨運、設計巧妙。蓋與肩部均以凹線、階狀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視之,有一環扣一環水波蕩漾之感。壺蓋上的鈕正像一座小橋矗立於湖水之中,上新橋壺或由此而得名。


十八、笑櫻壺

據說,笑櫻壺起始明代,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嬰寧一笑千愁解」。





仔細欣賞「笑櫻壺」,其造型交融著和諧漫流的姿態,恰如「嬰寧一笑」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和」的精神內質。「和」代表順和、祥和、和氣、和諧,表現的是一種舒展開闊的生活情感,這和紫砂材質樸素無華、善解人緣的氣質相吻合。

十九、龍頭八卦一捆竹

此壺的來歷還有這樣一個典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張格爾叛亂,這也是他本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績,當然志得意滿,讓內務府置辦相關禮器作為此次功績的紀念,他對內務府的出了一個難題,是「於一器之中,盛載天下乾坤……」最終,各地呈上的數百種禮器都未能滿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這把「龍頭八卦一捆竹」將易經之中所有64個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壺中,天下乾坤一壺掌握,真正巧妙地做到了「於一器之中,盛載天下乾坤……」這一點,深的道光皇帝的喜愛。


邵大亨所創,以64根長竹段圍成壺身以合64卦之數。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組,每組8根,結以成足。壺蓋浮雕八卦圖,蓋鈕成太極圖,頗有匠心。

二十、報春壺

報春壺式系列作品是現代紫砂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是朱可心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創的一壺多種裝飾新壺式,梅報春的壺蓋、壺把與壺嘴皆以樹枝為型,但壺身卻是圓潤光滑,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報春之意體現在壺嘴的梅枝、壺身一枝梅、壺蓋的枝幹紋飾上,報得春意不須萬花遍叢,只需一枝梅暗自開放,「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春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1973年,朱老先生已屆古稀之年,但為了工廠的發展和適應市場的需要,他以現代設計理念,設計了這款高檔的同一種造型多種浮雕裝飾的系列茶具。通過對傳統造型的提煉和精心改進,使之更符合人們日常生活使用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該系列作品分別以梅、竹、柏、松、桃為題材,朱老不是簡單的照搬自然形象,而是經過精心設計提煉取捨,梅花疏影橫斜,柏枝青翠、竹葉瀟洒,青松蒼勁、桃葉枝美葉秀,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刻畫塑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以少勝多的藝術感受。朱可心是我心目中除了顧景舟最佩服的制壺大家。(總要帶點個人情感幹什麼..呵呵)



經典的紫砂壺壺型遠遠不止這20把,以上這20把經典紫砂壺是老七和眾多壺友一起討論挑選出來的壺型,不知看了此篇文章的你是否也一樣喜歡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9NJMWwB8g2yegNDQI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