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與大家介紹和討論過老壺,也因此總是有許多壺友來詢問,表示自己也有一把什麼什麼壺,希望可以幫忙看一下。
時大彬、陳鳴遠、曼生壺、顧景舟、一廠壺、文革壺等等。
實話說,有些壺看過之後真的是哭笑不得,很多老壺都是造假的,而且假的非常明顯,一看底款便知,但是有的壺友還是對自己的壺深信不疑甚至無法自拔。
我們今天,就從最基本的款印,來教大家鑑別一些假老壺,希望可以幫壺友們解惑。
時大彬
下面這兩個底款為時大彬的壺,明顯是假老壺。
假時大彬壺
在明朝的時候,紫砂壺的款印體系還沒有成熟,可見的時大彬傳世壺,皆是以竹刀在壺底刻的款,而印款,則是在後來才出現的。
時大彬 圈鈕壺
所以只要看到是印款的時大彬壺,一定為假。
陳鳴遠
下面這三個底款為陳鳴遠的,也是明顯為假老壺。
假陳鳴遠壺
我們首先看兩個刻款,陳鳴遠的壺,素以書法刻款健雅而名,被贊有晉唐之風。
而上面這兩個刻款的字,筆者當真是半點健雅沒看出來,而且刻這麼大,丑不可言。
假陳鳴遠壺
然後是第三個印款,這個造假的就比較雞賊了,還刻巡撫珍藏,看著很是唬人。
但是上面原礦鐵砂就很搞笑了,原礦後世我們用來稱呼黃龍山的,清朝怎麼可能稱呼原礦,昏了頭了真是,而且這個刻的字體也明顯不是清代做壺人的風格。
陳鳴遠南瓜壺及詩文
曼生壺
下面這兩個也是明顯的假老壺,而且可以說是非常非常搞笑了。
假曼生壺
紫砂壺的印款多是為篆書的,而這兩個用了楷書,明顯不符合規制。
而且曼生壺的底款,多是阿曼陀室,曼生壺的意思是文人與紫砂的合作,陳曼生多是刀筆銘刻,或許當年他也興之所至摶制過,但是從沒來見過所謂落陳曼生款的壺的。
曼生壺及底款
顧景舟、周桂珍
下面這三個底款,也是典型的假壺。
假顧景舟壺與周桂珍壺
這兩個落的分別是顧景舟先生和周桂珍老師的款,這兩個壺都在壺底落了三個款,實在是假的不能再假了。
紫砂壺底部,只會落一個底款,另外壺蓋內、壺把、壺內壁會落款,在底部是不可能落三個款的。
假顧景舟壺
第三個款,很多新手壺友乍一看還被唬住了,覺得有點像顧老的款。
但實際上,這也是很明顯的假,最明顯的第一點就是這個印很大,占據了底部大部分空間。
而顧老的印並沒有這麼大,而且這個印雖然竭力在模仿顧老的印,但仍是有明顯差別。
顧景舟壺及底款
一廠壺、徒弟壺
下面這兩個一廠壺,明顯也是假的。
假一廠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在有了二廠、三廠之後,紫砂工藝廠才被稱為一廠的,一廠壺不會打一廠的款,它的全名是紫砂工藝廠,而不是所謂一廠。
至於什麼景舟、王寅春輔導什麼的,當時是不會打這種印的。
假徒弟壺
上面這兩個徒弟壺,也明顯是假的。
這兩個底款刻字,讓很多人迷惑了,覺得刻的還可以,有點像真的。
其中景舟之徒這個是很搞笑的,因為當時作品,並不會在壺底刻上某某之徒這種刻意的話。
此外,顧景舟先生雖然教導過周桂珍,但周桂珍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顧景舟的徒弟,她的師父是王寅春。
文革壺
這兩個壺也明顯是假的,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刻有「一九六八」。
假文革壺
一九六八,潛台詞就是「我這個壺是一九六八年做的,是文革老壺。」
太刻意了,事實是文革壺並沒有刻一九六八的習慣。
假文革壺
然後我們看第二個,上面有顧景舟先生的款,落三個款就不說了,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考慮。
在老一輩的紫砂藝人都是很傳統的,他們如果在壺底刻留時期,並不會用所謂几几年,而多是用傳統的干支紀年,如葵亥春這樣。
顧景舟鷓鴣提梁底款
上面是我們列舉的比較典型的,也是市面上常見的假老壺的底款,這裡舉例出來給壺友們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