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經歷的規則,是他畢生遵守的生命底線!對生命的敬畏心理,應該是從小就培養的規則!
在頭條熱榜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個12歲的小男孩,因為打遊戲被爸媽說了,非常生氣,自己準備跳樓威脅爸媽,當時身子已經懸空在外邊,腳下沒支撐的,只是手還把在窗戶上,非常危險,後來消防員一個在下邊拖著孩子的腳,一個在上面拉他,終於把他拉上來。
因為這波疫情原因,很多家庭的親子衝突越來越大,已經出現多起類似事件,甚至有的已經釀成了悲劇。
我只想問: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孩子卻拿來作為交換的籌碼,孩子,你是怎麼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衝動的舉動?
1.從生理角度講:掌管理智大腦沒有發育成熟
掌管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層也就是理智,直到20多歲才會生長成熟。而掌管情緒的就從小就已經有了,所以孩子經常是會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不考慮後果。
生理指數分析表明,年輕人肌肉柔軟,耳聰目明,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條件最佳狀態,應該是最好的駕駛者,但是,車禍確實造成青年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研究人員因此做了研究發現,青少年控制危險行為的大腦區域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表明,控制危險區域的大腦需要25歲以上才完全發育成熟。
與情緒有關的腦後區發育很小時就已經成熟了,但是不成熟腦前額葉卻要到25歲才成熟,這就會出現,青少年容易衝動,敏感。
2.從心理角度講:對於生命沒有敬畏心
孩子對於生與死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於生命也沒有敬畏心。
我國一貫對於孩子的生死教育涉及得很少,即便有親人去世,父母也儘量呵護孩子,不帶孩子去感知,會刻意迴避這件事。
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說中說:
「在17歲的時候,我讀過一句格言,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你生命里的最後一天,你將在某一天發現原來一切皆在掌握之中。』這句話從我讀到之日起,就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過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還願意做我今天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嗎?』當一連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時候,我就知道做出改變的時候到了。」
喬布斯認為,自己受到的這個關於死亡的教育,提醒了自己,所有外界的期望,尊榮,對於尷尬和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會瞬間煙消雲散,想清楚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又如何知道每一天生的可貴?
3.漠視生命的價值:因為缺乏敬畏心,所以成為威脅父母的籌碼
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
因為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心,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縮,甚至想通過那種方式來威脅父母,把死的價值扭曲成自己對父母的籌碼。
羅傑斯在寫給女兒的書《最富足的投資》裡面,特意把自殺這一項單獨提出來。
羅傑斯告訴女兒,所有的事情都可逆,只有生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如果選擇自殺,就沒有後悔的餘地。羅傑斯以世界首富的身份,並沒有只是講投資與財富,他卻講出了最根本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不願意去面對那些負面情緒,但是生活中這些問題是現實存在的,忽視它不能解決問題。
如何教會孩子從小敬畏生命,並將這種敬畏感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去?
1.從承擔家庭責任開始
平時可以有意讓孩子做些家務,承擔自己的一定家庭責任,可以用一個表格畫下來每個人要承擔的家庭。孩子也是一樣,從小就這樣培養,當孩子長大時,更要承擔起對父母的責任心。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另外心理專家提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雖然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特別是小一點的孩子做家務,對父母來說甚至是負擔,而不是幫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學會承擔他自己的那份任務,同時因為學會做事情而增加自信心。
2.可以養小動物或者植物,培養孩子的愛心
有一位後來考上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上高二的時候覺得自己生活沒有意義,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拼搏有什麼意義?他的爸媽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讓他自己在家爸媽出去旅遊了一周,但是臨走之前交代這個孩子,你需要把家裡的幾盆花養好,不能養死,這個同學接受了這個任務,開始認真琢磨如何將這幾盆花養好,專門上網去查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他感知生命既是堅韌的,也是脆弱的,只有精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
現在孩子普遍缺乏同伴的滋養,不妨給孩子養上幾隻小動物,哪怕是幾隻金魚交由孩子來照顧,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或者是養幾盆花,也是讓孩子負責的一種表現。
3.更關注孩子的內心,而不僅僅是成績
當我們只關注孩子的成績的背後,是不是也該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一下受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有必要設立一個課程,講述對生命的敬畏?
我們這也發生過類似這樣事件,一個小男孩和母親吵架,下了公交車之後,直接就鑽到車底下,司機根本沒看見,孩子當時就沒了,這個衝動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歷來,我們都講究學而優則仕,無論是校園裡還是社會上,都是以孩子成績作為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標準,學習好的孩子在班裡會評優,評班幹部,大隊長,學習一般的孩子即便很熱心,也很少被關注。
但,即便學習不好,如果是一個陽光向上善良的孩子,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孩子嗎?
有一篇報道曾經提到,很多大學生上了清華北大後,卻成了「空心人」,因為他們突然沒了動力和目標,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北大清華,已經實現了,他們一下子變得空虛了,同時,原來在學校里的那種眾星捧月的優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周圍都是能人的失落感。
武俠小說里的獨孤求敗,當站在最頂峰,榮獲世界第一名武林高手的稱號時,放眼望去,輝煌過後,是不是也變成了空虛寂寞冷呢?
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不是應該定得更高遠一些,我們成功的標準是不是該定的更廣泛些?
即便孩子學習沒那麼好,也要告訴他們,只要他們陽光向上善良努力,就是最好的孩子,來自父母那裡,要給他們最堅韌的信心,即便面對外界再大的烏雲,也能在家裡找到最溫暖的港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7kQunEBnkjnB-0zj8FI.html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