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考下實體書店怎麼走?專家:需線上線下「雙線發力」

2020-04-03     臨沂資訊網

在網購圖書與電子書閱讀盛行的當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漸趨狹窄。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大多數實體書店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實體書店該轉型線上還是堅守實體?實體書店在乘「雲」生長的當下,下一步該怎麼走?臨沂大學商學院教授朱建成表示,要提升抗風險能力,實體書店必須線上線下「雙線發力」。

在沂蒙路一家書店,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圖書。

探因:為何書店經營 會陷入困境?

4月底,臨沂荒島書店將撤店。目前,店內還有近6000冊圖書,工作人員整理書籍後,進行打折銷售活動。店內閱讀區的沙發和桌椅,已經售賣。從2018年12月8日開業至今,走到撤店這一步,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和其他行業相比,圖書行業的利潤空間比較小,而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很難靠書籍本身做到高額銷售,因此店內增加了飲品區。此外,還附加了一些書籤等文創產品。」臨沂荒島書店店長傅昇鐸說,即使如此,經營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可以說每一家書店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一台Kindle閱讀器或者一部手機,動動手指就能搜索到想要的書,為什麼要花錢去買紙質版的圖書?」大一學生小王說,在他看來,電子書資源豐富,只要能學到知識,形式沒那麼重要。

與小王的觀點不同,市民韓女士閒暇之餘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逛書店。「收到一本新書,翻開書頁的瞬間,這是一種情懷。」韓女士說,置身書店,見了書,一切都安靜了。

實體書店為何會陷入困境?臨沂大學商學院教授朱建成表示,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我國在線閱讀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在這個網絡高速發達的時代,在線閱讀憑藉其龐大的用戶基數,逐漸成為讀者的首選,也慢慢取代了實體書籍,這也讓本來就慘澹營生的實體書店雪上加霜。」朱建成說,閱讀成本的下降,使得讀者完全可以通過在線閱讀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得實體書店以往靠書養店的傳統經營模式,愈發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對於在疫情之前就已然存在諸多經營問題的書店來說,疫情只不過是一支催化劑,加速了部分書店歇業的到來,那些有能力活下去的書店會繼續活下去,但它們一定要有一種新的姿態。」朱建成說。

思考:實體書店是轉型線上 還是堅守實體?

在採訪中,不少實體書店的經營者還有一層隱憂:疫情結束後,已習慣線上購書的讀者,會不會徹底拋棄實體書店?或是只將實體書店作為一種補充購書的渠道?疫情點燃了線上平台,實體店是該一門心思經營線上渠道,還是堅守實體?

朱建成認為,書店經營者在市場預期下,並不應該放棄實體書店,反而應該加強雙重渠道的戰略布局。

「實體書店是一個窗口,是一個展示平台,是一個能為讀者提供更好服務的機構,是能直接與讀者接觸的渠道。這其實就好比網戀一般,沒有實際生活中的接觸,一切的感情和美好的憧憬只不過是海市蜃樓。想要最後有結果,有美好的未來,終究要回歸現實生活。網絡只是通途,而非目的地。」朱建成認為,逛書店是現代人的柔性需求,隨著疫情過去,這種需求會慢慢釋放出來。

「而且在書店購書比網購更高效,你在網上查看圖書評價,10個人可能有10種看法,在書店翻開試讀一下就知道合不合適。」朱建成說,實體書店有各種的圖書排行榜及店面的分類碼放推薦,如重點圖書碼堆推薦、新書在店面最佳位置專架推薦、各類店面明顯位置有圖書榜單及海報……另外,實體書店最大的銷售形式,還是讀者自身對產品的瀏覽及選擇,不管是什麼出版機構,什麼作者,什麼裝幀風格,圖書只要在書架上,都有被讀者瀏覽翻閱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能決定和吸引讀者購買的就是圖書的內容、設計、價格等產品內涵。而網絡書店的銷售是基於搜尋引擎和排行榜,一方面讀者會有目的性地用關鍵字詞來搜索特定圖書,另一方面則是各類排行榜及依賴特定條件的搜索排行。這樣一來,一般的圖書產品是極難被讀者瀏覽到的。

朱建成表示,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線上銷售平台市場份額逐漸向好,這種情況確實造成了實體書店的沒落,但這一模式也會刺激和促進實體書店的網絡平台建設。在未來,實體書店依託自己的現實平台,必然會從線上平台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能拿到更多新的份額。

未來:實體書店乘「雲」生長正當時 下一步怎麼走?

暫時性的行業困境讓實體書店的轉型思考迫在眉睫。朱建成表示,經歷這次疫情,此前在書店業流行的「書店+」「圖書+」理念受到了巨大挑戰。實體書店如何將網際網路思維貫穿於運營全程,在線上線下進行符合實體書店實際的融合,將成為廣大實體書店最為關切並且實踐的方向。

實體書店未來的戰場,將不再只是線下。朱建成認為,未來,產品、服務、空間的全面轉向線上,是大家的新課題。但並不是說只要轉向線上就可以輕鬆過關。「如同我們剛剛完成的硬裝升級轉型一樣,有了美好的顏值,消費者同樣要求我們對圖書推介的專業。」朱建成說,新一輪的市場轉型大潮下,消費者要求的是一個對圖書推介更為專業的漂亮書店,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服務輸出。

「書店要習慣消費者,而不是讓消費者習慣我們。」朱建成建議,要提升抗風險能力,實體書店必須升級「產品線」,由原來的只賣圖書、文創和咖啡等有形產品拓展到課程、知識、服務等無形產品上來,拓展到提供社交、情感等隱形服務上來, 「實體書店未來的戰場,將不再只是線下。在這一行業共識的基礎上,各個書店須根據自身情況深耕特色、積蓄私域流量,而不是一窩蜂地去做直播、開抖音。」

朱建成說,從線下售書到打造線下體驗感,再到線上線下「雙線發力」,實體書店一路的成長蛻變猶如升級打怪。轉型的密碼在於,書店可以提供怎樣的知識服務、精神文化體驗,持續、穩定和高質量的陪伴,使它真正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許,這次的疫情就是行業蝶變的契機。」

臨報融媒記者 褚菲菲 郇恆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4QuQnEBrZ4kL1Vi4L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