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盆景要學會繁中求簡
繁中求簡,因材施藝
盆景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個漫長、細緻、辛苦的過程,既要掌握傳統的基本知識,又必須在認真細緻的工作當中細細品味經驗帶來的種種知識,說白了,就是在基本的條條框框當中,去尋求出路,決不是盲目地照著葫蘆去畫個瓢。
因此,我們應該在基本操作過程和規則當中,去尋求更簡單、更容易的操作方法,萬物都有其演變規律,能不能更好地去掌握這個規律,能不能在實踐當中去科學有效地改變這個規律,讓人們更容易掌握這個規律,去簡化概念,去打破傳統限制,這才是當代盆景人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觀察大自然時,要善於取捨。古語云:「千里之山豈能盡奇,萬里之水不能盡秀。」又云:「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有省略,才有突出。為了突出應該突出的地方,創作盆景要像雕塑那樣,去除那些沒有用的部分。
若不加取捨,就很容易造成輕重不分、喧賓奪主或景物繁雜的現象。只有抓住景物特點,刪繁就簡,或繁中求簡,才能以少勝多、以小見人,從而集中和典型地再現人自然景色。
如以灕江凹水內題材,要創作一山水盆景作品,若照搬自然,完全按照真景縮小的活,是唯以在咫尺的盆中表現出全部灕江的群峰奇境之貌,即使做出來,也沒有畫境之美,只有在盆中刻畫出一兩個具有神韻的奇峰和配景,才能收到繁中求簡的藝術效果。
樹樁盆景是大自然的奇異樹樁通過人工施以技藝,使其突出表現樹幹的孤高、挺拔,枝葉的飄逸,瀟洒、豐富的神韻,因此就必須刪繁就簡來表現其藝術美。
繁中求簡是藝術創作中的一條重要規律,一般況來,可舍則舍,可拋則拋,正如清代畫家鄭板橋淪畫所說:「一兩三枝竹竿,五六七片竹葉,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所以簡是一種手段,並非是目的。致於取捨刪彼,實際上已經含有作者的主觀審美感受,同時作品所表現的景色也經過了作者的加工和改造,因此它比真的景色更高、更美、更集中和更典型。
因材施藝是盆景的重要美學特徵之一,在它所採用的主要材料植物、山石、土、水等,與其所表現的對象同屬於一類,這些材料本身就具備一定的自然形態和色彩,其中植物還有著生命特徵,因而能賦予盆景的自然美,這是給畫等其他造型藝術所不能達到的。
但是盆景材料的特點也使盆景的造型受到某種程度上的限制。繪畫可以在一張白紙上,任意畫出各種各樣的山水、樹木來,而製作盆景則必須按照不同的材料特點,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確定如何造型,如何根據材料表現主題。這就是」因材施藝「的處理方法。
在樹木盆景中,對於松,就宜表現它的蒼勁;對於柏,則宜表現它的古拙,梅就可表現其疏影橫斜,竹則瀟洒扶疏。若以松柏表現婀娜嫵媚,以藤蔓表現蒼勁,這樣就不符合因材施藝的原則,因此作品是不成功的。
在山水盆景中,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石料所含的自然美,如質地、形狀、皺紋和色彩的不同,而表現不同的題材,並通過人工的加工製成各種藝術造型。如石身瘦長、紋理挺直的斧劈石,可用來表現陡峭的山峰;質地疏鬆、便於雕鑿的砂積石、浮石、雞骨石等,可用宋表現各種淺皺的峰巒;圓渾光滑的卵石,則官表現海濱風光;白色的宣石、海白石則可表現雪景、山水等等。
無論是植物材料或山石材料,在加工造型的過程中要細心審視後,根據材料的自然美,該表現什麼題材,然後進行造型。所以因材處埋可以使盆景作品既有適當的人工,又有天然的野趣。
人工是重要的,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人工的斧鑿痕跡過甚,卻又失去了自然。因此要既不完全放任自然,又不完全依靠人工,才能使盆景作品真正達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