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上講:「過猶不及」。
人生自古多磨難,世間冷暖皆自知。為人做事也好,嬉笑打罵也罷,倘若做不到進退自如,取捨有度,就很可能陷入命運的窘境中。
人生有度,別太用力,我們要學會順其自然、適可而止、看淡不順。
1別太用力,順其自然
在身體健康方面,絕大多數人,不按規律辦事。譬如,有的人:
在年少的時候,抽煙酗酒,熬夜玩遊戲,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在年老的時候,忌口保健,早晚做運動,用力保養自己的身體。
他們任意支配著自己的身體,一旦透支起來,便沒有節制,而一旦保養起來也沒有限度。
養生不是即時性的行為,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直至成為一種習慣。養生好比山澗的泉水,要慢慢從泉眼往出滲水,細細地流,長流不斷,這樣出來的水才會清澈甘甜。
季羨林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為了養生,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如此心態養生,豈不是過猶不及、小題大做了嗎?
現在很多老年人,為了養生, 聽專家學者的養生講座,吃包治百病的養生藥品,到頭來中了奸商的道,賠錢又賠心情,還弄壞了身體,得不償失,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古人認為,順氣自然的老去,才是最好的養生。
《莊子》上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往簡單了說,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擁有一顆平常心就好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身體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身體支撐著整個人的運道。
對待自己的身體,要適度自然,不能縱慾,也不能禁慾,凡事不能太過極端,凡事都要順其自然。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才是最健康的心態。
2別太用力,適可而止
王安石有一句千古名言:「矯枉者,欲其直也,矯之過則歸於枉矣」。
這句話是告誡人們,做事要注意其條件和限度、適可而止,利用矛盾轉化的原理為成功服務。
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是說,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儒家則講求「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任何一件事物,就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有利也有弊。虛心過了就會變成虛偽,自信太過了就變成自負,開放太過了就會變成縱容。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日常生活中,但凡做事,一定要有度,要適可而止。
歷史上因為不懂得適可而止,後來被殺害的例子有很多,值得每個人深思。
比如,劉邦稱帝之後,晚年變得疑心很重,接連誅殺了很多的開國大臣,就連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名臣也不能倖免,俱以謀反罪名消滅。
但是張良卻逃過了這一劫,究其原因,就在於張良不求功名利祿,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所以他很輕鬆的活了下來。
再比如,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之後,明哲保身,主動裁撤湘軍,交出兵權,才換來曾家的安寧和富貴。
人生要適可而止,生活要量力而行。懂得何時進,懂得何時退,懂得何時要顯,也懂得何時要藏。倘若不知進退之法、不懂顯藏之道,餘生必會遭殃。
3別太用力,懂得看淡
看淡看似簡單,實則是一種需要後天不斷磨礪才能練就的本領。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所以我們要懂得凡事看淡。
生命之中,不是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成為珍珠,不是每一塊石頭都可以成為雕像或藝術品。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懂得看淡,不是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報,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幸福,不是每一個理想都能實現。
人生有各種各樣的遺憾,有些事情是我們靠努力也不能改變的,我們能做的便是看淡,順其自然,不用再苦苦追索。
《鏡花緣》里有一句名言:「盡人事,聽天命」。
當一個人窮盡所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時,剩下的便是靜靜的等待結果了,不管結果好壞如何,我們都要淡然接受。
東晉陶淵明,本來有報效國家的打算,但他深知官場的黑暗風氣,幾次做官,都抑鬱不得志。
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因看淡了官場烏煙瘴氣,這與他秉持「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志氣相悖,任職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人要懂得在順逆境面前看淡,懂得放下無法挽回的事情,別讓生命消耗在不切實際的事情上。
西方有一句名諺:「太陽上也有黑點」。
人這一生,其實缺陷也是一種美,正如月亮的陰晴圓缺,造就了它多樣的美麗形態一樣。看淡是大悲大喜後的平淡,是歷經滄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