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圍是指經喉結節點的頸部水平圍長。每個人的頸圍不一定相同,體型較瘦的人,頸圍多在30厘米左右,體型較胖的人,頸圍可能超過45厘米以上。對於頸圍粗的人,有個小品段子說的是「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這一戲謔的說法也反映出頸部脂肪沉積增多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它是皮下脂肪蓄積異常的一種表現。
對於「脖子粗」,很多人可能都只是「一笑而過」,沒想過真正把它當回事。但醫學研究表明,脖子粗還真得注意了,無論您是否有糖尿病,脖子粗都是身體所發出的危險信號。
北京同仁醫院袁申元、楊光燃教授等研究發現,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頸圍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有著密切關聯——罹患糖尿病者,若男性頸圍超過43厘米、女性頸圍超過39厘米,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比頸圍較細者增加1.3倍。這項研究表明,在數量眾多的糖尿病患者群體中,脖子粗意味著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要高出很多。
對於非糖尿病人來說,也有類似的風險。臨床研究表明,中年以上的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若是有家族史和血脂異常、高血壓和脂肪肝等代謝異常疾病,更是要加以注意。研究者發現體重超標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罪魁禍首之一,尤其是體重無形中地快速增加,伴有脖子變粗、頸部出現色素沉積、顏面部變圓等改變時更加要引起重視,因為這類人群出現血糖異常、高胰島素血症、皮質醇增多症等病症的風險要高出常人許多,不僅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讓心血管病以及其他代謝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為了防止心血管病找上自己,脖子粗的人採取措施「減頸圍」,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採取合理運動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是關鍵。應當結合自身情況,保持適當的運動量,一般中老年人以隔天鍛鍊一次(每周鍛鍊3~4次)為宜,需要注意避開早晚天氣寒冷時段,因為在低溫環境下血管容易收縮,肌肉、韌帶緊繃,此時鍛鍊容易遭受損傷。在戶外鍛鍊之前最好先做10~15分鐘的熱身。運動強度以運動後產生輕微疲勞感,但休息後疲勞感可消失為度。合併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最好先找醫生評估一下心肺功能,在醫生的建議下採取個體化的運動方式。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減頸圍」的一大障礙,患者應注意,不可飲食過飽,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在寒冷季節,隨著人體對能量需求的增加,患者一方面要適當控制食慾,另一方面也需多攝取優質蛋白(瘦肉、魚蝦、奶蛋等),控制膽固醇、脂肪、鹽分的攝入,少吃精加工的米麵食品,烹制菜肴時不宜油炸;早、中、晚三餐營養分配以30%、40%、30%比例為宜,應特別注意不在晚餐吃得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