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的轉型發展受到國務院辦公廳表彰,具體做法是這些

2019-07-26     掌上潛江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對2018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舉措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國辦發〔2019〕20號),對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轉型成效突出的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等7個資源枯竭城市進行了表彰激勵,現將有關城市的典型經驗做法總結刊發如下,供全國同類城市學習借鑑。

湖北省潛江市:貫徹新理念培育新動能

打造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新樣本

潛江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屬於武漢城市圈成員之一,是湖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油氣開採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隨著江漢油田可開採量的日益減少,2009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潛江市緊緊抓住轉型政策重大機遇,在長期的轉型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綠色為經、循環為緯、創新為軸、油地共建、特色發展」的潛江轉型發展模式,成功創建國家高新區,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經濟GDP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營商環境百強縣市,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全國民生改善十佳典範城市。

一、內生動力加速聚集,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漸趨合理。潛江市按照「資源接續漸替、產業循序漸轉」的產業轉型思路,在穩定油氣開採產業發展的同時,以油氣開採伴生的鹽滷資源作為主要替代資源,轉型發展以光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綠色食品、先進裝備製造、紡織服裝、家居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產業為支撐的多元化替代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助推產業發展升級。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比重為10.0:52.6:37.4,三產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工業輕重結構更趨合理,輕工業增速同比提高了10.3個百分點,石油開採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繼續下降,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同比提高8.9個百分點。高技術企業達到51家,產業轉型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二)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充分利用潛江水網湖區特殊地理優勢,堅持二十年持續探索「蝦-稻共作」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做大「蝦-稻」特色產業。截止2018年底,全市「蝦-稻共作」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75萬畝,年加工能力35萬噸、出口創匯1.5億美元,建成國家級選育繁育、檢驗檢測、大數據、交易「四大中心」,潛江龍蝦成為湖北省區域公用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與省內15個地方和45家企業實現品牌及技術共享共用,潛江龍蝦成為國際冬奧會小龍蝦唯一供應地,實現綜合產值320億元,帶動10萬人致富、2萬人脫貧、3000人回鄉創業,帶動湖北省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過千億。

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萬畝「蝦-稻共作」基地

(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循環經濟成為亮點。加大石油化工產業循環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力度,深化與中石化、兵器集團、晉煤集團等央企國企戰略合作,改造提升基礎化工,打造鹽、油、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成為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搭建橋樑,建設園區氣體島,讓金澳科技與煤化工深度融合,金澳科技作為華中地區唯一地方民營煉油企業成為中國企業500強;瞄準基點,以江漢油田鹽化工總廠和兵器集團可賽化工為中心,不斷強鏈補鏈,延長鹽化工與煤化工產業鏈,構建了企業內部循環、企業之間循環、產業配套循環、區域內外循環的「四維循環」模式。以園區基礎化工為原料的永安藥業、潛江製藥成功上市。

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

(四)積極謀劃新興替代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加強。充分利用地下替代鹽滷資源和現有鹽化工產品配套能力,引進長飛集團、日本信越投資50億元建設長飛潛江科技園,打造光纖光棒製造區域總部,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當年產值17億元、稅收8000萬元;強化配套聚項目,實施全產業鏈配套,吸引飛菱、法液空、菲利華等上下游企業扎堆落戶,形成光電子信息產業鏈條,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製棒製造基地,光纖預製棒產量可達6000噸、占全球產量40%左右,光纖1億芯公里,產值突破百億元、稅收超過10億元。

長飛潛江科技園國家智能化試點示範工廠

二、遺留問題有效解決,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一)財政困難化解工作平穩有序。石油資源的逐漸枯竭給地方市財力造成了極大壓力,2000年江漢油田對全市財力貢獻率在60%以上,2007年下降至30%左右。近年來,潛江市加快城市轉型進程,加大工業園區建設,積極培育替代產業,基本形成了有梯次、可持續的產業集群,2018年,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5.84億元,對比2007年翻了近6.5倍,年均增幅達50%;光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綠色食品、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產值增速均在20%以上,市屬經濟對財力的貢獻率大幅提升;油田地區一般預算收入4.4億元,占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7%。

(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潛江市被納入第三批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實施。2018年底,全市共有33.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續保繳費率達到100%。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社會救助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並穩步提升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江漢油田「三供一業」和教育、衛生等辦社會職能整體平穩移交。

(三)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截止2018年共實施國有墾區危改項目45個,改造危房25739戶;實施棚改項目40個,建築總面積約219.06萬平方米,改善了14760戶破產改制企業的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通過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油田礦區、城市和國有墾區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配套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四)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成效明顯。設立每年8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環境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水污染防治、環境整治「以獎促治」和農村環境保護,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開展油田礦區生態修復和礦山綜合整治工程,累計14600畝鹽鹼嚴重荒廢地和占壓損毀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恢復,修復率達98%。

美麗新農村

三、改革創新成效初顯,發展活力不斷釋放

(一)服務油田發展機制形成制度。市政府與油田共同制定了《關於實施潛江市與江漢油田企地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方案》,成立企地一體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工作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機制、各專項工作小組工作機制,統籌規劃和制定企地一體化發展工作目標;建立資源一體化配置機制,促進油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投資20億元,啟動潛江市江漢油田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著力優化城礦鄉空間規劃布局,促進城礦鄉統籌協調發展。共同推進的江漢戰略儲氣庫項目,總投資102.68億元,其中一期一階段項目2019年開工,項目建成後將再造一個江漢油田,進一步推進潛江鹽滷化工產業向集群化、循環化、精細化方向加快發展。

(二)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成功爭取並實施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潛江經濟開發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等國家級試點。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實行並聯審批、容缺預審,實現工業項目50個工作日內取得施工許可證,新開辦企業設立登記、公章刻制、發票申領、社保登記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紮實推進「先照後證」「多證合一」改革,力求高頻事項「只進一扇門、一次就辦好」;積極推進投融資改革,設立2億元創業投資基金,建立8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大力推進「雙創」,市場主體總量達4.8萬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s7HLWwB8g2yegNDI3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