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車諾比》在騰訊上線了,雖然刪減了幾個鏡頭,但仍很完整,沉重冷峻的風格依然濃重~
車諾比,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是因為那次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爆炸。
但很少有人了解那次爆炸,直到看到這部HBO的《車諾比》——
《車諾比》
《車諾比》今年5月在美國HBO電視網播出,在國內也迅速火爆,豆瓣評分9.6,17萬多人打分。
來自豆瓣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多,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衝出的藍色光柱直入雲霄,天空因為電離輻射變為紅色。
劇中專門用一個鏡頭展示了爆炸時刻的景象。
用一戶平民家中的玻璃窗呈現。
彼時,深夜,萬籟俱寂,畫面上的爆炸並沒有配上聲音。
我們卻能夠從幾秒後女主人的踉蹌中,感受到衝擊波的威力。
踉蹌
核反應堆爆炸,本質上和核彈是一樣的。
車諾比的這次爆炸,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兩倍。
4號反應堆剛爆炸的時候,測出來的輻射值高達1.5萬倫琴(核輻射的計量單位)。
為了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1.5萬倫琴是什麼概念,劇中用一架直升機說明了一切——
這架攜帶硼和沙子的直升機不幸飛到了爆炸煙霧上空,結果......
當場沒有信號,緊接著,螺旋槳被輻射粒子切斷,整架飛機墜落進熊熊燃燒的反應堆里。
(有網友提出,機翼折斷是因為駕駛員意識不清發生了碰撞。)
核輻射之所以致命,是因為,那些粒子會直接穿透人的身體,導致細胞解構。
直升機螺旋槳肉眼可見被切斷,而人體則初期皮膚發紅,變黑,緊接著由內向外全面崩潰......
圖片過於駭人,做了馬賽克處理,想看的可以去下載未刪版
還記得今年國慶爆款《我和我的祖國》里張譯飾演的原子彈科研工作者麼?
他只被急性輻射了一小會兒,便血流不止。
身體急速衰弱,最後只剩下一口氣吊著。
而這部HBO的《車諾比》無疑更大膽,也更寫實。
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爆炸,其實距離我們只有33年,並不算久遠。
加之它本身的駭人聽聞,根本不需要任何戲劇性的處理,或詩意化的解讀。
呈現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寫實。
儘可能的寫實。
大到整部劇的基調,小到一件衣服,一個擺設。
比如,劇中的車諾比核電站,取景自立陶宛的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它和車諾比核電站建於同一時期。
伊格納利納核電站
劇中的車諾比
又比如,對「死亡之橋」的還原。
車諾比爆炸當晚,很多平民聚集到附近的鐵路橋上觀看,帶有大量輻射的石墨灰塵落到他們身上。
後來這些人一個都沒有活下來。
死亡之橋
不知真相的平民欣賞如煙花壯麗的燃燒場景
最恐怖的地方來了。
這部劇之所以沉重壓抑,甚至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是因為,劇中有大量這種第三視角的場面。
比如無知的平民在死亡之橋上欣賞這場「死亡煙花」,鏡頭著意刻畫了悄無聲息飄落的煙塵。
33年後的我們知道,這是致命的石墨灰。
這種冷靜到冷酷,甚至殘忍的敘述語言,最揪人心。
同樣,還有消防員們的「赴死」。
不明真相的消防員,無知無覺地拿起地上的石墨碎塊......
手立即被灼傷。
同樣打了馬賽克......
近距離接觸爆炸物,讓每一個消防員的臉都紅透了。
消防員
然而他們即便意識到現場的不對勁,有所懷疑,但還是沖向了屋頂......
據說,上了屋頂的那幾個都沒能回來。
令他們恐懼,也令我們恐懼的,到底是什麼?
就是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未知。
未知,卻又無處不在。
無處不在,卻又真實存在。
編劇和導演簡直把人類的心理摸了個底透。
這部劇全程沒有一個恐怖鏡頭,卻全程恐怖。
包括這種低沉音樂下的城市鏡頭,居民已被撤離,戰士們在清潔一座空城。
亦或是這種直升機上俯瞰的樹林鏡頭,石墨灰籠罩下,這只不過是一片將死之林。
更不用說一開始被人們忽略的,從天上掉下來的鳥,倒在樹林裡的鹿。
它們預示著死神腳步的臨近。
雖然《車諾比》花了大篇幅呈現了當時蘇聯當局的反應,呈現了極端體制是如何一步步導致悲劇發生的。
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劇中的場面調度和精準刻畫。
配樂的力量也很強大。
猶記得一高潮段落,士兵們清理屋頂的石墨碎塊。
畫面是灰白的,耳畔充斥著粒子碰撞的「嗞嗞」聲。
搖晃的鏡頭,既顯示了高強度輻射下,人的極度不舒服,作業之艱難,又營造了混亂緊張的氛圍,投射到我們心理上,是逐漸加快的心跳。
到後面,「嗞嗞」聲越來越密,越來越響,也越來越急......
鏡頭始終追隨著人物運動,特別是士兵們趕回室內時。
有一名士兵摔跤了,破了鞋面,接觸到了地上的污水。
劇中並未揭示這名士兵的結局,但給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
終於回到室內的他,大口喘著粗氣,盯著自己破了洞的鞋面。
領導的隊長只是靜靜地看著他,說:「士兵同志,你完事了。」
「士兵同志,你完事了。」
留下大量空白讓觀眾去猜想。
這一段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場面調度的精彩。
所以,寫實也有很多小九九啊~
高級的寫實,從來不是原樣呈現這麼簡單,而是要還原那個時刻的氣質。
涉及到劇中的人物,亦是如此。
蘇聯官員
開篇在車諾比核爆炸兩周年之際自殺的物理學家,列加索夫(傑瑞德·哈里斯 飾),奔走的研究員霍繆克(艾米麗·沃森 飾),讓很多人路轉粉的蘇聯能源局局長,身上都散發著重重掣肘下的壓抑氣息......
能源局局長
以及蘇聯官員們身上的沉沉死氣。
沒有人敢說真話,沒有人敢於反抗,因為前兩者都會死。
或生不如死。
就像列加索夫,因說出了車諾比爆炸真相而遭到囚禁。
「你將不再有職權和朋友,沒人會跟你說話,沒人會聽你的,那些不如你的人將占有你的工作成果和功勞......你對周圍的世界是無形的,你將活著,親眼看到這一切。」
列加索夫最後的自殺,源於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摺磨。
寫到此,我的後背已經陣陣發涼,這部劇真的好可怕~
而這樣可怕的劇,這樣可怕的事,真的不要再來第二遍了啊。
(作者:天涯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