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普通話中消失的詞,請到越南語中去尋找

2019-10-15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源:看鑒

轉自:東亞評論

作者:看鑒君

ID:kanjian6666

稍微國際范兒的朋友都會發現,東南亞的越南,近幾年特別喜歡「山寨」中國。他們不但特別喜歡翻拍中國電視劇,比如《西遊記》、《還珠格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錯錯錯》等,而且還很喜歡翻唱中國歌曲,比如《一生所愛》、《容易受傷的女人》、《鐵血丹心》等經典。

越南翻拍版《還珠格格》

拋開版權問題先不說,我常想:這麼高難度的經典之作,他們能翻出味道來嗎?誒,您還別說,如果是聽越南版的中文歌,還真的有那麼一點意思,尤其是粵語歌,雖然發音有些不同,但是那種音調、語感,和粵語原版,真的有幾分相似。這事,咱得先了解一下越南的文字。

越南的漢字史

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大陸,中國漢字是出現最早、流傳最廣的文字,朝鮮、日本都曾是漢字的使用者(日本現在仍在使用部分漢字),而遠在西南方的越南,也不例外。

事實上,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比日本還要久遠。

秦朝時趙佗已經將越南納入了秦中央的管轄,漢武帝時期,漢字就傳入了越南。

那時候的越南屬於交州,仍舊是中原王朝的屬地,自己人使用自家文字,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彼時的越南上層,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這和當年的朝鮮是一樣一樣的。

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帳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

小娃娃們也像當時中國一樣先從《三字經》開始,接著讀「四書」、「五經」,學習寫作古漢語文章詩詞。

至於文學作品,自然也是以漢文、漢詩的形式記錄留存。

比如某不知名交趾國人寫給西湖的這首詩:「一株楊柳幾枝花,醉飲西湖賣酒家。我國繁華不如此,春來遍地是桑麻。」

再比如,越南詩人范立齊(安南人)的這首《書懷》:「故國山河已大殊,故園桑菊半荒蕪。茫茫天地為逋客,擾擾風塵自腐儒。病骨平分秋嶺瘦,臣心仍伴月輪孤。有人勸我杯中趣,為問三閭肯醉無。」

這種山河破碎、滿目荒蕪的描寫,令讀者潸然淚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杜甫的遺珠之作。

除了詩,甚至還有詞,比如阮朝王子阮綿審(1819—1870)的這首《浣溪沙·春曉》:「料峭東風曉暮寒,飛花和露滴闌干。蝦須不捲怯衣單,小飲微醺還獨臥。尋詩無計束吟鞍,畫屏圍枕看春山。」

曾經的越南人,除了外觀和中原人有些區別之外,妥妥的都是「中國芯」

公元12世紀(公元1174年起),漢字成為越南國家的正式文字。

現代漢語已經不常用,但越語仍沿用的詞彙

使用漢字這事,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公元13世紀,越南人在漢字的基礎上設計出喃字

這種字雖說是越南文字,但卻是以漢字為基礎,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創造出的一種漢字衍生品。

想想看,這種文字借用了這麼多的漢字,那作為基礎的漢字,自然不可能被取代,所以長期借用的漢語漢字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此外,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1400~1407年)和西山阮朝(公元1788~1802年)作為國家正式文字,而其他朝代漢字仍占統治地位

實際上,越南漢字一直延用到法國統治越南的整個時期,不過近百年來漢字是跟拼音文字並行的,二者同時合法存在。

直到1945年8月,革命勝利後的越南人,開始去中國化。

他們啟用了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國家傳教士,根據越南發音和拉丁文字結合創造的新型文字,也就是所謂的「國語字」從此漢字開始退出越南的官方舞台。

儘管如此,漢字在越南已經流傳、使用了一千多年,眾多的文獻、史籍原始資料也都是以漢字的形式記載,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文化慣性。

雖然官方已經進行了文字革命,可是在民間,時至今日,漢字仍然很有市場,越南民間的貼春聯、掛福字、練書法,仍然是熱度不小。

到後來,官方也默認了這種現實,越南保留著中國最古老的「天子親耕」之禮,越南當代領導人在每年的春耕大典上親自耕作,祈禱來年五穀豐登,春耕大典的背景,全部用漢字書寫。

今天的越南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漢語的蹤影,甚至我們還能找到一些現代漢語已經不常用,但現代越語仍然沿用的詞彙。

比如說「書院」(圖書館)、「秀才」(高中畢業)、「舉人」(本科畢業)、「進士」(博士)、「訪員」(記者)等詞彙。

說白了,這是千年使用形成的文化慣性。

越南語到底有多像粵語?

至於越南語為什麼發音像粵語,有人說,大家都在南方嘛,所以發音習慣相似,這種說法,只說對了一半!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看粵語怎麼來的。

粵語並不是南方人的本土方言,而是歷史演變形成的。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不斷拉鋸的歷史,大部分時期,農耕文明的物產更加豐富,人口更加充裕,相對優勢明顯。

可有些時候,遊牧文明的武力更為強大,會越過長城,南下牧馬,而五胡亂華、靖康之恥等大型戰亂,更迫使中原文明不斷南遷,遠離戰火。

這些南遷到百越一帶的中原人,帶著中原雅音,與百越民族的方言整合,形成了大量保留古漢語特徵的「串串」(開個玩笑)。

其實,有專家稱,粵語的發音,整體更接近於漢、唐時的官方語音。

比如普通話發音中已經消失的入聲,在粵語、閩南語中就保留了下來。

再比如,使用粵語、閩南語等南方語音去讀唐詩、宋詞,抑揚頓挫感,更加濃烈。

而古越南人引進的漢字、漢語,都是古漢字、古漢語,與粵語一樣,它也保留了入聲韻。

比如越南語的「獨立」「幸福」兩個詞和粵語簡直是100%的一樣,而且獨、立、福三個字完美保留了入聲韻。

這麼一比較,越南語與粵語,堪稱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可以「執手相看淚眼」了。

儘管越南語深受古漢語影響,但是粵語屬於漢藏語系,而越南語則屬於南亞語系。

一套方言,承載著一段歷史、一段文化。

在普通話大力推行的今天,很多方言都因使用者越來越少,而在逐漸走向消亡,尤其是發音與普通話區別比較大的南方語音,消失的速度更快。

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即使越南語保留了很多的古漢語發音,像古漢語,它也不是漢語,它是另一個語系。

相比之下,保留了古漢語大量特點同時又屬於漢語的粵語、閩南語這樣的語言,更值得我們思考怎樣才能不讓它們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pEez20BMH2_cNUgki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