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一微克去摳!北京交出最優藍天成績單

2020-01-03   長安觀察


今天上午,市生態環境局曬出大氣治理的成績單。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相比2018年又下降9微克/立方米,創下2013年監測以來的最低值。且2019年全年,北京都沒有出現嚴重污染日,重污染日僅4天。  

逐年下降的PM2.5曲線,契合著廣大市民的現實觀感。回想霧霾最嚴重的時候,頻發的「紅色預警」與灰霾中的「白色口罩」同框,不時觸動著人們的心肺之憂。然而攻堅治理幾年下來,朋友圈裡那些「自強不吸」的調侃段子,已悄然間變成最美天空的「攝影大賽」。攝朝陽、拍晚霞、曬藍天……人們最不願的是遭遇「霧霾鎖城」,最開心的是天空「顏值提升」。大氣治理的成績單之所以提振人心,很大程度就在於其讓人直觀看到,環境污染的進程是可以逆轉的,動真格的治理已經帶來了質變。

人間萬事出艱辛。藍天刷屏背後,是劍指「每一微克」的不懈努力。這些年來,面對華北地區嚴重的大氣污染形勢,北京果斷拿出最嚴治理舉措並不斷升級細化,既在京津冀協同的大棋局內謀求治理之策,建立大氣污染協作機制、加強區域聯防聯控,不斷聚合治理之力;也發揚繡花精神,抓小抓細、從嚴從實,「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

時至今日,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深入,正在從「眉毛鬍子一把抓」轉向精細化,治理方案更具操作性,治理重點日漸明晰。「天幫忙」的因素依然存在,但「人努力」的分量已不斷強化。

治霾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藍天成為常態,證明我們在大氣污染防治上的路子和方法是正確的。但大氣污染源頭多而複雜,背後是自然條件、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活方式多方面問題的累積疊加,治理越往前走,越需要往細里摳、往實里做,最大限度實現精準發力。

根據目前北京的PM2.5來源解析,以機動車為代表的移動源排放占比最高,達到45%,而在移動源排放中,又以重型柴油車的排放為最高。這意味著,移動源排放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需要我們在既有的「京六」標準、區域限行、新能源車推廣等政策之上,進一步定向發力,拿出更多更系統的針對性舉措來。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隨著大氣治理不斷深入、空氣品質不斷改善,治理空間進一步收窄,越往後的骨頭越難啃,PM2.5濃度每降低1微克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大。

新的一年已經開啟,讓我們再接再厲,一天一天去爭取,持續刷新天空「顏值」、提升城市「氣質」,讓人們看到更多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