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駐阿富汗美軍已開始撤出,根據其聲明,「將在135天內將人數減至8600人。」但另一方面,美軍的聲明里又提到,駐阿美軍仍保留所有足以完成任務的軍事手段權限,包括執行針對「基地」組織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反恐作戰任務,並為阿富汗安全部隊提供支持。美國這種「里外兼顧」的策略,毫無疑問具有多重考量。
撤軍是美國對以往過度戰略伸展的重要調整。以「9·11」事件為節點,美國打著反恐的旗號,在全球大肆拓展權勢,將徹底消滅全球範圍內的反美極端勢力作為自己的重要戰略目標。這一政策直接導致美國先後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並深度介入北非、西亞、東歐等戰場。
然而,美國的粗暴行動非但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反而使自己深陷戰爭泥潭。其中,入侵阿富汗已經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漫長的戰爭。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力遭受重大打擊,歐巴馬政府開始著手戰略收縮。由於阿富汗戰局膠著,歐巴馬政府始終難以下定決心拋棄這塊「雞肋」。當前,美國宣布結束阿富汗戰事,只不過是特朗普政府進一步順應了上述形勢。
但選擇在這個時間作出決定,特朗普還是有著功利主義的考量。當前,美國下屆總統大選已經拉開帷幕。四年前,特朗普競選時就承諾要從阿富汗撤軍,特朗普非常明白,在此時宣布與塔利班達成重要和平協議並正式結束阿富汗戰爭,毫無疑問具有吹噓自身政績、攻擊前任民主黨政府的重大效果。
至於撤軍的同時維持留守部隊的安排,則意在確保美國真正的核心戰略利益。對於美國來說,阿富汗戰爭拖延十九年之久,人員傷亡慘重,耗費金錢無數,換來的卻是塔利班勢力的捲土重來。從戰術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早已沒有任何值得再打下去的意義。
相比之下,美國真正關注的利益是戰略意義上的,主要在於地緣政治層面。美國相信,只要確保自己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就相當於在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插進了一根楔子,可以達到有效震懾塔利班與其他地區大國的效果。甚至可以說,當局勢出現重大變化時,美國就可以依託現有的在阿富汗的基地和駐軍,重新增兵擴張,確保其在中亞、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然而,美國為了野心而精細謀劃的背後,犧牲的是阿富汗政府的主權,以及阿富汗人民的利益。比如,美國為了順利撤軍,完全沒有徵求阿富汗政府的同意,就答應塔利班釋放5000名在押塔利班武裝分子。3月11日有報道稱,阿富汗政府改變了原先的立場,同意從本周開始逐步釋放1500名塔利班在押人員,與塔利班的對話開始以後再釋放3500人。很顯然,阿富汗政府受到了美國的強力施壓,而這必然大力助長塔利班的士氣。
總而言之,為了滿足自己的戰略利益需求,美國很可能會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對阿富汗境內的各派政治軍事實力實現合縱連橫的策略,以期達到「分而治之、為我所用」的目的。這也決定了阿富汗始終難以走上和平、重建與發展的道路,阿富汗人民要為此承受慘痛的後果。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