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貞節牌坊
何坊村,位於江西金溪縣琉璃鄉,當地又稱何坊饒家。《金溪縣地名志》載:「何坊饒家。在琉璃崗西北6公里小山溝里,小港南側。53戶,324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饒思益由東鄉縣大窠遷此。因建村何氏原居住的廢基上,故名。」
旌表饒士旦之妻吳氏貞節
貞節牌坊,位於村莊東邊,為旌表饒士旦之妻吳氏貞節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請建,由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徐本、兵部尚書總督兩江軍務那蘇圖、中憲大夫知撫州府事唐孝本、文林郎知金溪縣事葉重熙等中央至地方各級官員奏准。在同治《金溪縣誌》中亦載:「吳氏,饒士旦妻,年二十四守節,事姑育子,備極荼苦,年五十八卒,乾隆七年,旌表建坊。」不過在《金溪縣地名志》中記載饒氏家族在乾隆年間遷此,二者在時間上可能存在重疊現象,同時不太可能饒氏家族剛遷徒此地根基未穩的情況下即建造貞節牌坊。因此,《金溪縣地名志》記載何坊饒氏在清乾隆年間遷此說法有待考正。
雕刻裝飾圖案-魚躍龍門
雕刻裝飾圖案-海水瑞獸
雕刻裝飾圖案-鱖魚、鯉魚
雕刻裝飾圖案-鱖魚、鯉魚
何坊饒家村吳氏貞節牌坊為青石構造,僅存四柱三間,雕飾圖案損毀嚴重,但依稀可見人物花草魚蟲鳥獸麒麟獅子龍鳳祥雲等精美圖案。學者秋意對牌坊圖案作大致解讀,牌坊明間上額枋主圖分別臆測為拜別父母和公堂理事等內容,從正面構圖來看,中間有書案,人物有拱手、有執扇、有打鼓等形象,表現官員中間高坐,屬官立於兩側,再外側是百姓感謝官員德政,正在打鼓前來致謝的場景。按照構圖對稱性,背面圖案應該是朝會圖,中間是朝堂,兩側是官員辭別父母前去上朝。因此這座牌坊主圖表達一種「在家孝順,天神護佑,高中魁首,早入朝堂伴君王。做官清廉,下屬融洽,政平令和,晚來聲名惠鄉梓。」的思想。兩側稍間上額枋四幅圖主題是夫妻送別趕考、金榜題名拆桂等情節,兩側稍間下額枋四幅圖有海水瑞獸、魚躍龍門、鯉魚、鱖魚等。
雙峰舊里
門外的風光
在貞節牌坊一側是饒氏祠堂遺址,改建為何坊倉庫。穿過貞節牌坊沿路綠樹翠竹夾道,向西行約數十米有一座路亭式村門,房屋圮毀僅存一道劵拱門,上面石刻匾額為「雙峰舊里」,雙峰是饒氏堂號,源自饒氏先賢漢代饒威。何坊四周茂林修竹環繞,村莊舊基座落於中間位置,街巷為東西一橫南北四縱的格局,縱向排列的四條巷道分別設門樓守護形成相對獨立的建築組團。經過「雙峰舊里」村門之後,一路上看到村圍之內的許多民居基本上淹沒於雜草樹木之中,處於無人居住荒蕪狀態。
文光門樓
「文光」是科舉功名的象徵
第一座門樓則是掩藏在一片茂密的綠蔭叢中,若隱若現,近看門樓則是千瘡百孔,石雕構件早已不知去向,僅存「文光」匾額,「文光」是科舉功名的象徵,表明何坊饒氏族人之中曾有人考中功名。
第二座門樓
民居內部場景
往西不遠是第二座門樓保存尚好,前方是開萬公祠,坐西朝東,面向水塘,水面浮滿青萍。恰如詩言:「荷塘風未起,碧波無漣漪。青萍感風動,搖曳漸滿池。」
青萍滿池塘
「惠洽民心」門樓遺址
第三座門樓面朝水塘而向,亦是損毀嚴重門匾缺失,原先匾額題刻為「惠洽民心」,其指漢代饒氏先賢饒威,官魯陰太守,推行惠政深得民心之事。
第四座門樓
仿木石結構
精美的雕刻圖案
最東邊的第四座門樓為四柱三間兩冀式,部分石雕構件早已失竊。隨著村民早已從村莊舊基離去,不知道這四座門樓還能在此堅守多久?
村莊巷道
開萬公祠
開萬公祠
雖然如今何坊饒家舉目皆是廢墟破敗不堪景象,估計不久行將消失,但村莊周邊自然環境依然秀麗而幽靜,絕對不失為絕佳的隱居之風水寶地,同時村莊以牌坊或路亭或門坊的建築形式作為節點,使空間格局產生一種層層遞進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